陶行知的糖果与赏识教育


  陶行知的糖果与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是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是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个值得回味的“糖果案例”。

       一名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了。放学后,王友如约来到校长室等着挨训。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了手,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果,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这一个经典案例告诉我们赏识加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是让天下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思想和方法。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由于老师的赏识,师生之间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师生的情感联结在一起。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如果我们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尝试着去了解他们的努力、去宽恕他们的失误。我想他们一定会健康成长的。

      赏识教育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1、赏识教育可以克服孩子自卑和怯懦,增强其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其学习积极性。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怯懦。而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社会。作为教师理应及时适度地给予他们帮助、安慰和鼓励以及人格上的尊重,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与学生沟通,平息学生的惶恐心理,让学生感觉到他在老师的心里依旧充满希望和拥有自尊。同时还可以举自己或名人在小时犯错的典型事例以教育,来缓解学生的心态,并鼓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这种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的教育方式,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使学生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 

      2、通过赏识教育可以挖掘潜力,因人施教,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不尽相同,以至几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在这方面有突出的天才,有的人在那方面有惊人的成就。如:有的孩子对美的感悟力极强,有的孩子对乒乓球情有独钟,有的孩子在数理知识方面表现非凡,有的孩子好奇心强、凡事想探个明白,一些物品常被其弄坏……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扬长避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志向、兴趣等个性特点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人尽其才,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3、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促进学生养成坚毅不屈的性格。

      赏识教育是尊重差异、不怕失败的教育,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炼,给其勇气,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顽强地站起来,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但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小,经不起摔打,不让孩子参加艰苦的活动,或者是横加阻拦,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干不了”事事包办代替,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缺乏独立性和应变能力。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就像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一样,即使说错了摔倒了,也要鼓励他继续下去,绝不会认为孩子不行或太笨,而总是鼓励他从失败中站起来,独立地去完成每一件事情,促进学生养成坚毅不屈的性格。

      4、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自尊,使其学会自爱,减少攻击行为,建设和谐校园。

      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在受到指责和冷遇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有些父母比较明智。他们第一相信孩子是好,第二相信孩子是聪明的,第三永远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譬如当孩子闯了祸时,父母会说:“你是好孩子,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做了错事?”当孩子考砸了,这些父母会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考的这么糟?咱们找找原因一定会赶上来的。”在这样明智宽容的父母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减少攻击行为,并且会恰当地总结教训,一跃而起。在赏识教育过程中,让其感到父母对他的尊重,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指出不足,既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其自己去发现不足及问题,懂得自爱,让孩子知道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就要与人友好相处,减少攻击性行为,从而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挫失败时,要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如:“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等。也可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而当采用批评性言语就要有一定艺术性,如孩子画画得很脏,老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画得太脏,重画。”而应婉转地启发孩子说“如果这幅画再干净点就好了”,这样既帮助孩子找到了不足,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成人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忘了鼓励反倒讥讽,大声地指责,“这么笨,别上学了”、“你真没记性,真是死不改悔”等,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学生,给学生以希望。

      2.赏识要具体化和经常化,持之以恒。

      “具体化”,就是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具体细节给与充分的肯定。比如说,一个学生作文做得好,老师光说好还不行,还要指出好在那里,为什么好,这样一方面学生对老师的赏识心服口服觉得老师真的欣赏自己;另一方面,对学生自己的进一步提高也能起很大的作用。“经常”,即指表扬要经常。优点或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学生在一次表扬中的吸收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表扬学生不能偶尔为之,要经常进行。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他们才不会失去信心。

      3.赏识教育要及时进行,多鼓励、少批评。

      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教师最好在当时当地给与表扬。如果时过境迁,脱离了当时的氛围,就会大打折扣,降低褒扬的作用。特别是中小学生,可塑性强,容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要及时夸奖。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对有错误行为的孩子更要及时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动机原因进行及时教育。如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愿承认时,你可暂时回避五分钟并告诉他们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给他们留下反省的余地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赏识与及时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孩子在学会怎样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在成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

      4. 赏识教育要真诚,但不能过度、过虚。

      只有真心真意的赏识,才能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反之,过度赏识,会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特别是有些老师的表扬太滥,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老师太虚,为了讨好学生而惺惺作态。所以不能为了夸奖而夸奖,只有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基础上的发自内心的夸奖才会产生感情的“共鸣”,才会真正有力量。那些言不由衷的夸奖,不仅不会产生激励作用,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反感和厌恶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夸奖孩子时,要善于捕捉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注意细心观察和把握孩子内在的优点和素质,这样的赏识才能有的放矢,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5、赏识教育要对人和事应准确、恰当

      对所褒扬的人和事要准确,不要夸大和缩小,更不能错位。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很费劲的学生一旦有了些许进步,老师们就会打心眼儿里高兴,总觉得这样的学生受一次表扬很不容易。总免不了好好的夸奖一番。往往就忘了这个度的问题,容易夸大,差的学生本来就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表扬过了头,就会使其飘飘然,忘了自己是谁了,觉得不费劲儿就可以做得很好,以后就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而好学生有了进步呢,老师就会认为好学生嘛,有了进步那是应该的,所以就会轻描淡写,缩小夸奖的力度,这样就会使好学生觉得自己努力了也不过如此,以后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在对待学生的进步问题上,一定要做到准确地表扬学生,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受到表扬,该受到什么样的表扬,以帮助他们持续不断的提高自己。

      6、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适当把握力度。

      对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应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适当赏识,扬长避短。好孩子、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7、赏识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

      赏识的形式单一,容易让学生缺乏新鲜感,产生厌倦情绪,效果不好,因此赏识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多管齐下,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口头话语赏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适度地进行口头肯定和鼓励;肢体语言赏识。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素质报告单上的评语和家访体现赏识。在素质报告单上多写一些针对性的鼓励、表扬、肯定的评语,家访时多说一些肯定表扬的话语;班级黑板报赏识。在班级黑板报上,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公开的肯定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