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一篇引用我的文人定义的文章


存档:一篇引用我的文人定义的文章

        此文为木斋教授的学生赵冰的“作业”。

       木斋,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韩国国立全南大学邀请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代表作有《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苏东坡研究》《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恍若隔世》《与中国作家对话》等。

 

期末作业 播音主持 赵冰 12070534

                                      

 

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 学号:12070534 姓名:赵冰

『课后感想』

                     梦里,手捧那面明镜

                                         ——课别离言

      提笔之时,在长春的天气,依旧是满目的积雪,我独自一人,坐在桌前,开着台灯,试着回想那些刚刚走掉的日子。就这样想起了,就这样记起了,那冬季里,穿过校园的寒风,走向港湾的日子。

      第一堂课时,我笑着喊这门课为“梦回古朝”。现在想起,脑海中依旧萦绕着丝丝缕缕的情愫,让我感动,让我忧伤。

      每当情至此,我的语言越显贫乏,拼命在大脑中努力找寻可以囊括我心的词语、句子,后来竟毫无所获。但是,我还是在努力着,用尽我苍白到无力的语言,尽可能将这段美丽的梦完美呈现。

      在这场“梦”里,我手捧一面镜子,这是一面鲜活的明镜。有了这面镜子,我嗅到了镜中遥不可及的鲜美的花草香,有了这面镜子,我更清楚的目睹了文人的风采,有了这面镜子,我也慢慢看到了镜中的自己。

                     (一)那,曾经遥不可及的花草

      从上学至今,在语文课上学过不少唐诗和宋词,但是从未从中汲取到多少养分。为了应对考试,我们在对诗词进行赏析的时候,总是重复着那些陈词滥调。赏析时,模式是固定的,解答是有技巧的。所以,这些年的学习给了我一个相对比较死板的思维。我是我,但是又不是。诗词里,那世间少有的唯美,那无法言语的惆怅,那凄美的爱情,我看不透,我触摸不及,我惟有远远的相望,只因为我不够懂。  

      在这些“梦回古都”的日子里,我一步一步走向曾经我渴望的,我想探知的。

      先前,那被刻意模式化的思维,在这里被渐渐融化。这里,给了我自由的权利,我是我,还是我。在这里,我可以大胆的走上前去,可以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诠释,用我自己的思想,用我自己的心去感受,而不是那些渐渐松动的、模式化的、死板的思想。

      梦很长,又很短。梦里,我手捧一面明镜,镜中那曾经遥不可及的花草,我用心触摸。那花草的芳香,我尽情享受。

      感谢那梦,让我手捧一面明镜。

                     (二)文人风采

      何为文人?

      文人为何?

      允许我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对先生身上的文人风采进行粗鄙的概述。 先前,我对文人的概念是少得可怜。浅浅淡淡的想法就是以古诗里的文人墨客作比,偶尔会写点有文采的文字的人就是文人。所以,一度的,文人的概念被我宽泛,只要写文章的人就是文人。这个错误的概念,一直伴我成长很久。

      直到上了大学,接触纯粹文化的机会多了,这个概念才被我渐渐抛掉。在这里,借鉴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的阐述。书中说: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

      我很欣赏张修林对文人做的阐述。文人就是那些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

      木斋先生是名副其实的文人。

      在课堂的讲授中,我看到了作为文人的木斋先生身上颇具独特的闪亮点:谦卑,年轻,浪漫。

      先说谦卑。在先生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先生对文学热爱和追求。记得先生曾经不止一次的说,您还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句简单的话,不仅透露出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而且也透露出先生的谦卑。在文学搭建的世界里,我看到了先生谦卑的灵魂。先生的人生态度着实让人汗颜,肃然起敬。

      再说,年轻。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先生讲课时,那永远澎湃的热情。再者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寒假里,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关于老师的视频。现在想想,心里依旧满是大把大把的感动。不断研究,不断传授知识的先生,一直走在文学的道路上。是这股热爱和热情让先生活得这样年轻,只因为有所追求。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许多博学渐渐被我们遗忘,很难看到像先生这样的人了。想想先生授课时的身影,心里依旧怀揣着被鼓舞的心。

      最后,浪漫。在先生的课堂上,虽然有文学研究的严谨,但是没有文学研究的枯燥。课堂里,总是丛生着先生爽朗的笑声,让人颇受感染。每当这时,总会有一种幻想萦绕心中,先生若是换上古时文人的装束,那般,着实是古时才气横溢的文人。

      写着,写着,总是发现,储备的词藻总是跟不上自己的思维。这时,会越加发现自己语言的苍白无力。努力尝试着,想把自己心中的先生的文人风采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阐述出来,这才发现自己的笨拙。 总之,依旧感谢这梦,让我手捧明镜,一睹文人风采。

           &nbs;        (三)镜中我

      在这次“梦回古都”中,我越加清晰的看清了自己。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许多的缺点。以前,觉得自己有些许的读书经历,总是有一种叫做不屑顾的自负在内心膨胀。后来,手捧明镜,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肤浅。文学的世界,我只是窥看到小小的一隅。这是有一种叫做谦卑的东西在轻声告诉我。

      在这里,我不光看到了一股热情和执着,还看到了一种追求,在路上行进着的追求。我身上总不缺乏热情和执着,但是我没有那股一直在路上行进着的追求。那是一种叫做在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追求。

      明镜照破了梦幻的泡沫,将我拉进行进的队伍中。我迈出了第一步,迈出了一直想要的、没有勇气追求的第一步。

      写到这里,又意味着一段结束。总是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愫在游荡。一下子想起了那个硕大的教室,那个空了的教室,只有我一个人。临别时,忍不住频频回首。最后,狠心离开。总是想写点什么来纪念那段时光。在那里,我得到了成长,学着安静成长。

『 论文写作』

                     美人的神奇魔力

                              ——浅析大小周后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创作影响

      在文学领域里,南唐后主李煜一直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在词方面取得的成就堪称一绝,有“词中之帝”的美誉。他之所以在艺术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他那香艳、柔情、悲哀的词的吟唱,曾一度与女人有关,先是大周后,再是小周后。两个女人,都接连着填补他感情的空白,让他如痴如醉,而他那些情话柔词,也多是受二位的启发。

      文史记载中,大周后,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后主大一岁。她在文史记载中,属实是一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自古以来,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很少有帝王能将自己的整个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并将其表现于文学之中的,大周后之能得到一个多情帝王的专宠,且使其将爱情流露于文学,当然她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了。据说,大周后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有记载说,后主与大周后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并得以盛传。大周后,还常弹奏后主的词调,深得后主赞美,在一定程度上,大周后的支持使得周主创作很有动力。

      大周后在生前使后主做香艳的词,在死后又影响后主做感伤悲切的词。比如他的《一斛珠》,便是在大周后生前写给她的,“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关于这首词,有人做过这样的阐述,据说大周后性天真淘气,娇憨可掬,在温文尔雅、情投意合的夫君面前,她的天性也得以充分的展示。这一生动的闺中嬉戏,刹那间挑动了李煜的创作灵感,他起身挥笔,瞬间便成了这首词。就这样,与大周后的甜蜜无忧的宫廷爱情生活,带给了李煜无限的创作激情与热情。李煜为了爱情,创作了一首又一首缠绵香艳的诗词,为后人所喜爱。

      大周后死后,绵延不断的悲愁也刺激了李煜的感伤悲切的诗词的创作。据说,大周后离去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后主都不能从失去她的悲哀中解脱出来。斯人已逝而旧物宛在,后主经常触景伤怀。瑶光殿是大周后在世时住的地方,其两侧种有一株腊梅,那是他与大周后共同栽下的。如今梅花吐芳,而伊人已然不见,后主每一望见,都忍不住伤心泪下,他有一首五律咏叹的就是这种物是人非的哀伤:“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冬去春回,皇宫内苑又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后主仍沉浸在深深的悲哀之中,花前月下,亭台歌榭,原来都是他与大周后携手共游,把酒赋诗的地方,而今却是他独自一人,扶着拐杖哀哀徘徊。有时思妻成痴,会在梦中与爱妻重温旧日的恩爱,可惜醒来仍是独拥孤枕,不由惆怅不已。他的这种心情,在一首《采桑子》中有真切的反映:“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思逝妻之苦,念逝妻之痛,都是后主爱其妻的表现。就是这样深爱着这个女人,才促使后主一首又一首悲情诗词的产生。

      自古文人与美人,有着不解之缘。很多伟大文艺作品,都是以香草美人为题材,为背景的。《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十二副钗”就是很好的写照。南唐后主李煜,在大周后去世之后,李煜又娶了周后之妹小周后为皇后。 此时有“奢侈耽声色”诸如此类的诗句,是对他生活的自然表现,与小周后的幽会、谈情的种种,更触发了李煜的作词兴致,而此时的词体多是花间体的延续。

      大小周后,就是这样带动影响着后主李煜的创作,这就是美人的神奇魔力。她足以感应文人的心灵,而使之写出血和泪的文学来。众所周知,后主李煜不会做皇帝,而无意中做了词中之帝,被后世推崇在一切帝王们之上,谁说这不是两个周后的力量呢?

 

『文言文写作』

                        雪日游园中园

      初雪忽至,喜。独游于校园。虽降雪,天暖如春临。心悦甚,不忍急行,欲赏之,故徜徉于校内多时。

      着棉衣,踏棉鞋,漫步雪中。雪花纷至沓来,轻柔娇美,翩翩若蝶闹春。有片雪吻颊,丝丝凉意沁心,然吾快意之至。遂脱鞋帽,去棉装。与之拥也,与之舞也,情至浓烈处,宛若琼浆涌觥。

      于雪之天地漫步,甚悦。虽手背冻,色红,犹若握温暖于掌心。片片柔雪未乱我冰冷之心。然此片片柔软,化冰者也。给余以丝丝温暖柔情。雪之突至,暖我心也!

      见此情景,难以言表,然胸臆不吐,心中不快,急欲择一教室作文,名曰:雪日游园中园。

      及入室,择一近窗处就坐。坐毕,回顾,但见窗外柔雪漫漫。枝桠间,睡丛里,坚石上,群草旁,满是雪之娇姿,美哉!余再叹。    

      侧视,透室窗,闹雪入目,余疑之,应厚雪覆地乎?立于楼上眺望园中园,目光聚园中,纵园外行人纷纷,未扰园内之静谧,似玉帝圈出人间之仙境。园内铺满层层积雪,不忍触之。方欲迈脚,犹然抽之,恐扰雪之午憩。蹲于园外,以沁汗之手托微凉之颌,静观之。闻声声酣语,宛似穿越时空而来,转眸,视之。此时,迎面扑鼻乃吾之体香。体躯,微肥面庞,并满脸之稚嫩,倒映雪中。

      情至此,吾笑然,吾垂涕。

      圈之乎,并名曰:园中园。吾取其意寓之,此乃无纷扰之宝地。彼时,吾立于二楼,俯视也,然吾之敬仰似苍穹。无欲破此宁静世界,置身于此无纷扰之地,吾乃有向往与追求。

      于纷扰中,吾离此园中园,不舍也!

      园中园——此园非彼园,此园乃吾独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