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毕业来到北京,很多的计划,一番踌躇满志,让时间价值加倍或者让时间延长的豪情也一直伴随着我走过一年的风雨,不辞辛苦的奔波,但是成绩显然与想象的大相径庭,而我如今也没有多少感触了,感冒不期而至,虽然感觉很在意健康,却不知怎么来的疏忽,正如惊诧于2008年的成绩。2009年更是面对着扎根北京的很多现实问题,有强烈的紧迫感。
来到北京,就选择了白手起家,就选择首先作为无产者进行历练,就选择需要有头脑和毅力,2008年,踏入社会的第一年,心思和心态还是学校时的,改变的不是很大,但是随着责任的越来越逼真,不改变是不行的。其实,这也许是我思考的一个盲点,很多人不是在校就开始进行了创业的试验了吗?很多社会成功人士不是一直保持着作为研究者的心态吗?西哲有言: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往来于学校与公司,徘徊于思想的阡陌,思考不着力才是最重要的吧。
来到北京就意味着压力,就意味着超常的付出,就意味加倍努力的钻研,这样才能获得和其他中小城市比如无锡、温州相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福利水平。即使如此,我跟一些人接触谈及此事,他们大多还是选择北京,一位朋友谈及朋友的朋友,哲学专业的人才,竟然放弃在其他城市大学的教书机会,来北京从事高中教育工作,这么执着令人心生喟叹;社区里来自四川的一位理发师,他说每年20万在其他城市就是“爷”,而在北京却什么都不是,而依恋北京的原因就是在北京适合自己;工作的一位同事,北京人,更加斩钉截铁的断言:在北京年薪低于10万就是穷人,当然他的祖居尚好。当时我执意来北京放弃上海,一是解决户口,二是北京中关村是IT从业者的天堂,机会很多,只要有能力就有自己的一片天,就像荣氏兄弟涉足上海的十里洋场,一生的打拼可谓波澜壮阔,当然考虑到自己暂时思维和思想的局限,还不能想象未来的自己。机遇不是说来就来的,即使来了也未必可辨别、有能力抓住,但是任何时候必须尊重客观实际,违背了就会得不偿失,这不是否认前瞻性的眼光,发觉社会新的需求。
来到北京,就必须面对职场上的竞争,就必须努力创造提升的机会,就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现在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默默奉献在自己的工作桌上,面对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的设想确实存在不平衡的心态,朋友劝我报考公务员,认为我不会甘愿从事技术的,公务员现在非常的热,百里挑一,很多人将“灰色收入”做为第一考虑,足堪万味。同学们都感觉我具有从政的品质,却始终未引起我的共鸣,而今辗转于北京的街头,面对汹涌而至的车流人流,所谓的达人名人们享受着北京的繁华,名校里往来与女生有关联的轿车,道不尽其中的滋味,我向来对此没有意识,或者说对此可以坦荡的接受,感觉我还是欠缺很多所谓的“品质”的,而今从政的风险也与日俱增。虽然大家的鼓励也让我动心,为之奋斗的心情也曾萌动,而我坚守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是否与此格格不入呢?而我热切的希望着尽快的转向自己喜欢的咨询行业,当然近期我依然将薪资作为第一考虑的。
长远的盼望,长远的计划都比不上对机遇的把握,比不上人际关系的拓展,比不上脱颖而出。而这却需要积极思考,努力寻找。获得他人的肯定,或者遇到与之共同奋斗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何推销自己,如何塑造自己,如何提升自身的品质确是可以好好把握的。向来让别人以文人定位的我,而今也慢慢浸渍着铜臭的气息,形势所迫,况且身处经济时代。谈及名利我似乎并不在行,名利也不是我所追逐的,还是相信永恒的真理,付出努力和辛劳总有回报,袁隆平,作为一代水稻专家,耐得清贫,刻苦钻研,终获得人们的认同,名利双收,这么讲有些市侩的味道,我想说的是不能在意一时的得失,从服务与奉献出发,才能赢得机遇、成功和他人的相随。
2009年,如果认真一点,确实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办,当然核心就是经济,只有努力的付出并且赢得收获才能赢得2009,比如将来的买房首付,比如将来的婚姻。但是问题总会解决,人不能被钱压倒,努力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奋力拼搏吧,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