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有个“冰心”老人


  南宁有个“冰心”老人

  曾写出多部童话戏剧文艺作品,永远有一颗善良的“童心”

    在南宁,也有一位特殊的“冰心”老人,他叫曾桂清,一生热爱儿童文艺戏剧创作,曾写出多部童话戏剧文艺作品,永远有一颗善良的“童心”。

  

  一生“童心”化作笔下童话

     2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江南区那洪大道宏建庄园中路曾桂清老人的家。在他的卧室电脑桌上方,挂有一幅书法——“墨香”。此时,曾老仍在埋头写作。

     曾老今年70岁,个子中等,浓眉小眼,神清气爽。老曾一生爱好文学,从小喜欢文艺创作,特别是喜欢儿童剧本的创作。在年轻时代,他也经常写儿童诗歌、散文等。文革期间,曾老的许多作品被迫烧掉,就连准备要在《广西文学》杂志发表的文章,也因当时的社会背景,导致杂志社被封闭,文章发表也没了下文。

     曾老以前当过工人、业务员、副校长、工程师等。然而,真正使他的心转变成“童心”还是从当副校长开始。在上世纪90年代,他当时是南宁福建路厂办学校的副校长,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由此与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热爱孩子,希望孩子们都有正确的人生观,爱祖国、爱亲人,有上进心,思想积极向上。

     在学校里,除了工作,曾老就是写童话戏剧作品。他完成的处女作30集科幻电视剧本《路三条》,前后一共花了6年时间。描述了一对双胞胎“笨笨”、“聪聪”(一人呆笨,一人聪明),以及一个老师女儿谭荣燕共3个孩子的不同人生历程,即“笨笨”因虚心求学而成为杰出人才;谭荣燕因好吃懒做,变成一个令人唾弃的妓女;“聪聪”也因不求上进,最后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曾老说,通过这些故事,教孩子们学会只有努力学习,就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而好吃懒散之人最终落下个可悲下场。

     说着,曾老拿出了一叠厚厚的、保存多年的手写稿《路三条》让记者过目。“由于其他原因,当时没法将该书稿印成图书发行。”曾老遗憾地说。期间,曾老又写了6集纪实儿童作品《女婴》。

     2002年,曾老写就的童话电视连续剧《童心》,如期印成铅字,出版发行。该书分为两部,分别描述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祖国花朵(儿童)在阳光普照下茁壮成长,少数被毒虫摧残的花儿,难结出好果。以及大陆儿童和台湾儿童和成年人一样,都盼望祖国完全统一、建设中华的心愿。这些故事题材新颖、趣味横生、引人入胜,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15万字作品被删重写

     由于长期手写文章不仅效率太低,而且非常辛苦。在2006年,曾老花近万元配置了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由于从未摸过电脑,为了学会五笔输入法,他还自学打字。

  从2005年开始,曾老又写了另一部青少年科幻电视剧作品《我是谁》。该作品是描写人类在2500年以后的事情,即“借体复活”,就是把已经获得的大脑信息输入到被借用的大脑中去,使他复活。另外,人们可以利用“思维摄制仪”、“思维复制器”进行“借体复活”,永葆人类精英“长寿”下去,并驱逐和清除人类渣滓(恐怖分子和坏分子)的错误思想,灌输人类的正常思想,永保人性的纯净性和先进性。

     直到2007年,他写成了该作品的第一卷共15集、15万字左右。然而,有一天,由于电压不稳等原因,导使曾老存于电脑硬盘的该卷作品被删除,曾老曾为此事有半个月不说话。

  也是从那时起,曾老每天早上5时起床写作,重新要写完第一卷作品。

  

  最大心愿把童话搬上屏幕

     多年来,由于老伴患有高血脂、脂肪肝和脑萎缩等多种疾病。每天,曾老除了负责老伴的生活饮食、分药喂药外,还要照顾现已6岁的小孙女。他不仅是一个丈夫,更是一个好“妈妈”,好“爸爸”。

     每天,曾老早早就起床,首先写文章,然后做家务、照顾老伴、送孙女上学、上街买菜,忙个不停。即便如此,曾老仍然身体硬朗,神采奕奕。

     目前,曾老的最大心愿是,希望他的作品得到有识之士赏识,将这些节目搬上荧屏,给孩子带来更多教育和快乐,也算了却人生的最后宿愿。

  

  曾老在讲述他的童话电视剧《童心》创作历程.

  

  曾老保存的书稿《路三条》,仍“呆在深闺无人知”。 本报记者 蒙志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