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谋生就晚了


编者按:《每日新报》是天津市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类报纸。自 2009 年2月24日起,该报开始连载王志纲的新著《谋生》。本文是编者配发的评论。

 

生就是一道连线题,有的人画的线简洁而清晰,直来直去;有的人云里雾里,纸有多大线能画多远,最后连画的人自己都找不到线头了。其实多数人的人生是缺少规划的,我们寻求着一份自以为是的安稳,一转身,人生过了大半。
  很多书提醒着我们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属于励志类的谋生书。

“一个人,不管你是才高八斗还是学富五车,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都要经历这么三个阶段:让别人接受你;让别人喜欢你;让别人离不开你。接受你,你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喜欢你才会把更多的机会和更重要的事情交给你,最后因为你有了核心的能力人家才会离不开你,这时候你的舞台就会更广阔了。”

我喜欢这样的点拨,在我带着困倦在地铁里看到书里这句话时,盹儿醒了。以前,我觉得这样叫委曲求全,叫讨好,甚至叫哗众取宠,但现在想来,这是谋生的技巧,是见风使舵,是随和,是领袖气质。想要大舞台,就得有很多观众捧场,要是就自己在上面走来走去,别人最多以为你是个打扫卫生的。

人生需要舞台,而能创造舞台者凤毛麟角,多数人得借助舞台。小人物需要大舞台来提升,小舞台需要大人物来支撑。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人人都想成为那些创造舞台的风云人物,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其实都是需要借助别人的舞台来唱戏的人,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如何能够在别人的舞台上唱好戏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作者王志纲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需要谋划,不能睁眼闭眼一天天地瞎过,没有经过设计的人生是容易抓瞎的。他号召人们麻雀也要有鸿鹄之志,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回事,你想过没想过是另一回事。敢想才能敢干。

谋生的关键是谋划。这是一部独特的策划书,策划的对象是人如何在时局中把握自己,如何认识中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直到找到自己通向卓越的台阶。

在一个以理性著称的时代,这个天问式的问题往往被简化为职业规划一类的问题,变成一堆一堆的职业指导或者励志书籍堆在被这个问题困扰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面前,但是被简化的问题,即便是得出了答案,也并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惑。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是在一系列给定的条件之下的,就如同实验室里忽略种种现实因素后的理想条件,虽然得出了量化条件下的结果,但是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寻找那么完美的假设。

每个人的心结需要自己解,思考的过程走不得捷径,但是却可以从别人的经验或者教训中获得启迪。人们爱读名人传记,爱读历史故事正是这个道理。有人喜欢精彩的故事,有人则从中看出了事物的规律。历史无法复制,但是历史又总在重复,这个看上去好像自相矛盾的命题有其深刻的道理。时势总在变化,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以历史无法复制,刻舟求剑终成笑柄;但是不同时势背后的规律却很少改变,它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面具,又卷土重来。

这部作品的基础来源于2007年王志纲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系列讲座,又经过了作者全面的改写,添加了更多对当下有针对性的话题,以战略的眼光深入到人生的策划。这部书是独特的,作者不仅有宏大的思维格局,也有丰富珍贵的阅历,从政府高官到贩夫走卒,从当下的所谓顶级成功人士到落魄街巷的失意英雄,作者都有深入的接触,他既是一位自弹自唱的“自用之才”,也是一位深邃的观察者,他看到了人生的兴衰、时代的潮流,也看到了规划的价值和命运的抗争。他不屑于说假话,更不屑于说空话。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谋生之道”,是一位智者对少年的忠告、对青年的鼓舞和对中年的规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