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国内珠宝“七宗罪”


 

    珠宝,作为财富的象征之一,与国内的房产一样,快速发展的行业催生了无数“贫民富翁”。那些小金匠、小店员出身的珠宝BOSS,几年时间内摇身变成开宝马坐奔驰的款爷形象着实让人心生羡慕。尽管在光鲜背后,他们的付出是超出常人想象的,在这里,我们不谈成为富翁的技巧与承受力,仅站在行业外纵观,透过首饰散发的光芒,思索国内珠宝业的困境和无法遮掩的“劣根”。

    从最早的小作坊、代客加工到今天的规模化生产、品牌连锁甚至国际化,在珠宝业看似欣荣的今天,涌动些致命的暗流,也许多年后,这些“暗流”成为制约行业的枷锁。为方便陈述和加深记忆,我们姑且称其“七宗罪”:

 罪证一:家族经营

    家族经营其实是延绵千年的最佳管理方式之一,但在今天,珠宝行业的家族经营是“信任”缺少与管理的无作为。无论是深圳的首饰加工巨头还是各区域的珠宝零售店,超过80%是“夫妻店”或“亲戚尖刀排”。探其原因,不外乎就是白手创业时与亲人一起干或行业属性决定了需找信任的员工。但在行业发展这么多年后,此风依然盛行。或许从中可看到珠宝商起点低、管理意识薄弱等行业特征,但这种运作模式也反映了行业变革力缺失与经营者“互信”心态的匮乏。企业在不同阶段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框架,同样,企业经营者的心态与整体管理意识也需随之上升。互信的缺失,不仅仅体现在不信任外来管理者,更重要的是显现经营者的“合作和诚意”心态与追求变革的决心。

罪证二:管理荒漠

  企业首先是相互间有着行为准则和共同目标的一群人在一起,促成机构盈利。除少数商家外,珠宝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与发展现状有很大落差。尽管近年很多珠宝商家纷纷请来管理咨询机构、聘请成熟行业员工,搞战略定制度抓执行,甚至一度出现学麦当劳仿沃尔玛等,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老板原因首当其冲。管理是一种综合学习力,也是技术活。对于多数事事操劳的BOSS们来说,学习时间是非常少的,而且他们创业起步比较低。因此,管理战略、执行、反馈等要求决策层具备相应的素养,何况管理是全局思维,光做某项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下,加上执行的种种难度等,很多珠宝企业一直徘徊规范管理门外。

罪证三:老板素养

  经营者面貌就是企业的面貌。这话对于珠宝企业来说,基本成立。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学识底下的保守者会带领苹果公司与微软叫板;我们也很难怀疑LV、GUCCI的决策人是位缺乏艺术鉴别力的不修边幅者。同样,对于珠宝这类本就属于“追求品质生活”范畴的商品,企业主体现出的个人品味与艺术鉴别力非常重要。反观国内珠宝企业的BOSS们,去趟他们的办公室、一起吃顿饭即可放弃谈论“意大利艺术复兴”“巴洛克风格”“汤姆福特”等话题了。毫不夸张的说,珠宝老板的格调与素养决定了他企业的未来。

罪证四:抄袭克隆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宝洁公司的品牌论流进了珠宝业。以DTC的“惹火”系列为端,为子产品命名、推副品牌迅速风行。各类奇特、怪异的名字充斥广告画面,珍贵、珍心、珍爱、珍惜-----利益点苍白的宣传一次次考验我们的忍耐度。这还远不够,极具"中国特色"的软文更是汹涌,“国际著名品牌、最具价值品牌、100强奢侈品牌、”“著名设计师JAKE”“全球首发”“异常火爆,几度买断货”等字眼着实抓人眼球。但粗劣的画面与店堂陈列、干巴的服务,让人怀疑这国际品牌来自非洲刚果。无论产品设计、宣传、推广、门店形象等,基本是一窝蜂相互剽。

罪证五:道德诚信

  商场如战场,36计同样适应商战。对的,是要大力提倡。不过我们这里说的不是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的竞争策略,是企业诚信。珠宝的质量、定价、设计等,行业人士明白的很,PT\黄金里惨其他金属、碧玉当翡翠;地摊300块卖5000还说是进口货、深圳工厂大把货当意大利名师限量版,更别说锆石当钻石了,而且还有证书。牛皮是猛吹的、宣传是恶搞的,证书是买来的,可良心呢?商业诚信或许无法裁定,但我们相信,缺乏真诚满是虚构、吹捧的企业迟早是要被淘汰的。有朋友要说了,行业都是这样的,没看见那些检测机构有钱就办证啊。《无间道》台词怎么说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罪证六:资源整合

 很多成功跨国机构告诉我们,企业做大需整合上、中、下游资源,可选择前向一体化、行业联盟等等。对的,大家都知道规模效应,可在我们珠宝行业没戏。PT与钻石有非洲矿主和DTC控制,价格他们说了算(其实国内也盛产PT与小钻的)。奇怪的是,中国市场这么大,大家怎么不想到统一集中采购压价呢?反正DTC、PT协会是笑眯眯的,就希望你们各自为阵。原料不行那就生产加工吧,都在深圳,大家拼命捞订单搞价格战,现金为王,多存钱留给下一代,未来市场鬼才管呢。那零售呢?控制渠道总靠谱吧!做梦吧,中国区域这么大,地方保护这么强,大家死嗑吧,趁现在市场还有得挣。行业联合?整合?我做小老二、被人兼并?鬼才干呢。

罪证七:创新规划

 这么多年诺大的行业保持一副面孔真有点难为。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相安无事就好。是的,有点利润、状态尚好,大家都没怎么动,保持现状吧。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关键。只要不停制作矛盾并解决矛盾,事物才不断进步。这几年下来,珠宝行业一如既往的搞连锁、做广告,产品新意、品牌趣味、市场创新基本休眠。反正不是返券、打折、抽奖就是买一送一,你还别嫌无聊,我大节小节循环用,产品洗洗就是新款。搞创新有风险的,先圈地占市场混脸熟再说。此心态的珠宝商不少,于是我们只能羡慕蒂凡尼出了新品、万宝龙公关活动很棒、LV店面形象很牛、ZARA又过来开新店了。好像爱上位性感女孩,内心贼向往,就是呆坐不行动或想不出让别人有印象的见面方式。至于,企业十年后的“蓝海”、核心竞争力云云,大家都知道,侃侃而已,不要当真。我们的目标是,把爷爷辈的作坊铺子精神发扬下去,大家一起和气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