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投资衍生品遭遇巨额“浮亏”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金融衍生品投资者开始遭遇恶梦 ,“套期保值”成了“套利亏损”,场外交易导致风险进一步放大,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栽跟头”“交学费”的案例已经不限于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2008年12月16日,中国远洋公告称,因运价大幅下跌,截至12月12日,该公司所属干散货船公司持有的远期运费协议(FFA)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合计为53.8亿元人民币,与已交割收益14.3亿元相抵后,尚有39.5亿元的浮亏。 中国国航披露,公司2008年12月31日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扩大到68亿元人民币,12月当期的实际赔付约为5280万美元。东方航空初步测算,公司航油套期保值合约于2008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损失约为人民币62亿元,12月当期的航油套期保值合约,发生实际现金交割损失约1415万美元。家指出,我国企业必须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套期保值,应当尽可能在交易所进行场内交易,避免场外交易,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