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于最近提出要求,各地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还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了解社情民意,推动中央决策部署,督导解决信访问题。(2009年2月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瞭望新闻周刊》)
群众有困难、有诉求,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去找政府,于是便有了“上访”这么一说。当然,有群众“上访”也必然就有干部“接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干部接访的不规范、不到位、不正常,使得群众上访难、难上访,导致了信访通道的“堰塞湖”现象时有发生,很多矛盾越积越深。
众所周知,各地发展速度不一、矛盾积累不一,因此对于干部接访的要求也不一。但是,过去,接待群众来访只是各地干部的“自选动作”,很多干部认为那只是信访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推让、逃避的错误思想,官僚主义作风比较严重。即便是信访干部,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常现象,群众对政府颇有微词。现在中央将接访上升为“规定动作”,提出了“最低标准”,要求干部接访规范化、制度化,以及推动干部下访,既说明各地矛盾积累已不容忽视,更让我们看到中央狠抓干部作风、端正执政理念的政治追求。
其实,党中央、国务院,包括地方党委、政府,有很多所谓的“规定动作”,但是,很多情况下,不能持之以恒、形成规范、制度,缺乏一种长效机制的约束。就拿信访接待来说,各地有很多创新性的举措,比如“开门大接访”、“信访直通车”、“行风热线”等,但是这些也往往只是“一过性”的,甚至有些根本就是“一阵风”,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长期关注,一些新问题又在接访后产生和出现,开辟一个制度性的、常态干群沟通渠道非常必要。
温家宝总理在1月19日上午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即将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时指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民意、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情无处不在、民生无事不在、矛盾无所不在,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坚定大信访、大接待的信念,随时随地倾听民意、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维护稳定,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问题落实在底层,使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如何把制度落到实处,把需求变成现实,必须从转变干部作风开始。很多工作为什么走样,很多制度为什么落不到实处,说到底,还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重视不够,存在不当回事、不以为然的麻痹思想。因此,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改造,特别要强化党性修养,以高尚道德约束、严格政治纪律、严肃工作作风,满足广大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需求,满足群众实际利益诉求,将实事做实、好事办好,从而树立干群信心,消解社会负面情绪。
当然,转变干部作风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在强化监督的同时,强化对领导责任的追究。对于那些制度、规范执行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严肃处理,哪一个环节出问题就追究哪一个环节上领导者的责任,使不作为、乱作为者没有立足之地,以此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关新闻:
中央将接访上升为“规定动作” 提“最低标准”
中央将接访上升为“规定工作”,如何到位?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