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台湾师范大学社工所教授王永慈的观察显示:过去25年来,中产阶级的数量有减少的趋势。中产阶级占全体总户数的比率,从1980年的41.6%,至2006年已减少到30.4%。
在减少的近82万户中产阶级中,沦入下层阶级的户数多达54万792户,远高于进入上层阶级的27万7704户。而贫穷不但会“恶化”,更可能会“继承”与“循环”,贫者直线向下沉沦,社会形成贫富二元化的阶段对立,两极没有对流,没有互动,贫者恒贫,富者恒富。
根据世界展望会的解释,景气黯淡,就业率下降,加上高科技业的发展,肇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城市与农村的儿童受教机会与受教程度的距离拉大。
而在知识经济隐然成形后,贫富决定于知识的高低已是不可抗拒的残酷现实,农村或山地儿童如不能享受与城市对等的教育机会,便等于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自然出局。
如果这些边缘地区的青少年还要负起养家活口的责任,以打工糊一家之口,其永不翻身的命运将终身注定。而所谓“贫穷循环”,指出生于贫穷原生家庭的第二代孩子,长大自立后,依然摆脱不了贫穷。
之前家扶基金会曾经发表过的“台湾贫穷循环调查报告”中便发现:全台湾低收入户家庭里,可能处于二代贫穷循环的比率高达19.13%。也就是说,每5个有养小孩的贫穷家庭,至少有1个处于两代贫穷循环中,继续穷下去…。
一直以来,就有不少的读者向笔者反应,似乎对自己与整个家庭的未来,抱持着非常悲观的心理,更有“不论怎么努力,这辈子恐怕注定是贫穷一生”的想法。
不过笔者认为,落入贫穷阶级固然有其大环境经济环境的问题,以及“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缺失。只不过,由于每个人对自己是否“落日贫穷线之下”的定义不尽相同,因此,是可以透过一些方法,让自己免于“向下沉沦”并落入“贫穷循环”之中。笔者想以下面几项观点,与广大担心一生不能挤身“富人”之列的读者,一同分享及勉励。
一、为了避免风险发生损失更大,最基本的保险是必要的。对于资产雄厚的人来说,除非是非常巨额的风险,否则根本不会动摇这些富人的资产规模。但是对于收入少的人来说,小小一个风险就可能让个人与全家陷入更为恶劣的困境。
特别是在贫穷家庭中,主要工作收入来源者人数普遍偏低。一旦身负家计的一家之主发生不幸,家庭财务非但进一步向下沉沦,下一代恐怕也很难从贫穷中翻身。所以,买一份基本的保险不但重要,购买技巧(用最少的钱,买到最高保障)也更形重要。
这是因为低收入家庭收入已经不多,更应该将大多数的钱,放在可以“积极生利”的地方。所以,此时保险的购买原则是:透过保费较便宜的定期寿险或定期医疗险,可以让自己或家人在短期之内,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保障。既不要觉得保费缴了拿不回来就是浪费,也不要想靠保险来“捞回本”。
二、不是比投资了多少,而是比能在最稳的状况下,拥有较高的报酬率。所以,切忌用赌或投机的心态来投资。许多人都以为:既然自己年纪轻,本钱不多,就更应该从事“积极”的投资行为。
诸不知在薪资停滞不前,中年失业机率大幅升高,以及经济不景气,投资环境波动性日渐扩大的时候,“保守投资”才是个人及家庭财务能行万年船的重要关键。
三、广结善缘,有缘就有圆(元)。许多人东省西省,不但苛待自己,更吝啬于投资在人际关系上。事实上,如果是靠节省过日子,就算是赢得了惊人的财富,恐怕也只是没有人缘的小气财神。
事实上:没有广结善缘的财富,不但可能难以成为巨富,更可能因为得到的基础不够坚实,欠缺周遭人物的一同帮忙,而让好不容易累积起来的财富轻易流失。
更重要的是:节俭固然是一项美德,但只是有钱人的共同特征,却不是成为有钱人的唯一条件。因为首先,有钱人之所以成为有钱人,多半是靠着开创的精神而致富,少有人是单靠节俭就可以达到。
其次,有钱人的节俭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该节俭时才节俭,该投资花钱时,反而应该具有异于常人的拼劲与气魄”。特别是在人际关系的培养上,有钱人更是不吝投资。
四、一技在身,才能改变贫穷,并非光靠“死读书,念大学”就能脱贫致富。前一阵子岛内社会上普遍讨论的,就是“七分能上大学”的怪现象,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毕业即失业”恐怕比七分上大学的问题还来得可怕。
因为“行政院主计处”调查就发现,大学毕业生愈来愈多,今年1至7月大学及以上平均失业率为4.51%,是1978年以来的同期新高,也位居各教育程度之冠。
其问题的严重性,是随着系所排名的落后而加重。就以笔者朋友的公司为例,由于应征者太多,多数面试人员只能事先进行筛选。除了少数排名在前的公立或私立大学外,其余参与应征的大学毕业生,根本是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一窝蜂地挤进大学之门不但不能由贫转富,可能更是造成整个家庭继续“向下沉沦”的关键所在。因为已经有太多中等或中下等家庭,为了让子女顺利念完大学(多数是排名在后的私立大学),而向银行借钱支付学费。
只不过,在“高学历、高失业率”趋势之下,大学毕业生不但更找不到工作,还要立刻成为大笔就学贷款的债务人,等于是让自己在工作赚钱的起跑点上,就输其他人一大截。
如果从广义来看,多读书非旦不是鼓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倒应该是“多投资自己”的代名词。事实上,让自己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向上提升,恐怕整体投资报酬更甚于一个月能够节省下来的金额。特别是在目前的“冻薪”或“薪资负成长”时代,努力让自己的实质薪水增加,恐怕比单纯的投资报酬率要高出许多。
五、储蓄比投资更重要!许多人汲汲营营于投资理财活动,甚至把投资理财当做脱贫致富,或者是快速致富的唯一途径。但是,许多投资大众或许都忘了,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透过时间复利的惊人增值效果,恐怕比随性的投资来得更为重要。
因为投资除了高竿的技术之外,还要靠满多的“运气”。一旦投资大幅失利,原本辛苦建立起来的资产堡垒,恐怕将损失掉大半江山。一般薪水阶级民众与其整天心神不宁地找寻快速投资致富之术,还不如养成好的理财习惯,长期进行稳当的投资。
六、务实地“认命”,并从失败中学得教训。笔者认为,不信邪的一意孤行,或是完全不作为的消极态度,恐怕都不足取。而所谓的“务实地认命”,就是希望鼓励许多觉得前途茫茫一般大众,从了解自己的缺点及长处开始,才能替自己找出一条可以迈向成功的大道。(李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