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叫做“紫禁城”的故宫,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全名叫做“故宫博物院”。清亡后,1914年创建成古物陈列所,1925年10月10日辟为博物馆的。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以清代宫廷收藏为基础而不断加以补充完善。清宫旧藏文物达117万余件,1949年以后新入藏的有21万余件,除一部分为清代宫廷历史文物外,其余均为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珍品,包括青铜器﹑石玉雕刻﹑古印玺﹑书画碑帖﹑陶瓷﹑丝织刺绣﹑漆器﹑珐琅﹑竹木牙雕﹑金银器皿﹑文房用具﹑明清家具等。其中,春秋立鹤方壶﹐战国石鼓文,晋陆机《平复帖》,王珣《伯远帖》,唐代杜牧《张好好诗》,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米芾《苕溪诗》,元代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唐代《大圣遗音》古琴,青釉凤头龙柄壶瓷器,元代朱碧山龙槎银杯,杨茂剔红牡丹文尊漆器等,都是国内外久负盛名的重宝。
故宫博物院在东线将若干个宫殿改为展览厅,其中包括有历代艺术馆,展出从原始时代至清代末年的各种文化艺术作品,是一个综合性文化艺术展览;青铜器馆,展出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陶瓷馆,展出中国历代陶瓷;明清工艺美术馆,定期更换展品;文房四宝馆,展出历代的纸﹑笔﹑墨﹑砚等文房用具,同时还布置了一间明清时代的书房;铭刻馆,展出历代刻碑﹑刻石,以及印章和碑拓刻帖;绘画馆,一年更换 4次﹐一般每逢国庆前后展出历代绘画精品。其他则为各种专题性展览﹐展出历代法书名画。此外,故宫博物院还经常举办各种临时性中国文化艺术专门展览。
最近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套电视记录片,叫做《故宫》,我从头到尾看了,非常翔实的记录了故宫和故宫文物的历史。其中提到抗战期间,为了防止故宫这些极为珍贵的收藏落入日本人手中,故宫博物院曾经将院藏文物择其精要装箱,共有13427箱,分批南运至上海﹑南京,后辗转运至四川。194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又从其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至台湾省。1965年在台北市郊外双溪建成新馆贮存和展出,称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有不少书画﹑青铜品﹑陶瓷和其他工艺美术等的精品。此外,它还藏有原南京中央博物院的收藏品。
我这些年到台湾讲学,有时候也去台湾故宫博物院看看。有机会将两边的藏品都仔细看看的确是一种幸运。也设想过,什么时候,这些原本就在一起的藏品,能够重逢、团聚,再在一起展出呢?不知道我这辈子是否能见得到呢。
现在这些展馆都是在原有的宫殿建筑内。在故宫里走动,我就时常想起一个问题:故宫的收藏,是放在宫殿里面展出,还是另外建造一个收藏展出的博物馆。好像现在午门上面就改建了一个博物馆,外面不动,里面全改了,午门是城门,还可以,殿要改就费事了,并且一改以后,原来殿的感觉就没有了。巴黎的罗浮宫情况不同,因为那里早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就开始改为博物馆,说来都1、2百年的历史了。而宫史并不在那里展出,而在其他的地方,好像凡尔赛之类的,所以没有这个问题。但我们的故宫就只有这一个。我自己是希望在附近另外建一个博物馆,永久性展出藏品,而故宫就是宫廷展示而已,当然这个意见一定有人不同意,但是我总是不希望看见那些珍宝、字画在条件不好的古老宫殿建筑里展出,怕收藏和宫殿建筑两方面都受损,如果分开展,反而是两方面都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的。
最近去故宫,看见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据说,在这次维修前的故宫博物院只是作为一种展室或者建筑空间来使用,主要展示故宫丰富的藏品。这次大规模的维修后,博物院将尽可能完整地恢复故宫宫殿原状,让广大观众不仅看到精美的藏品和恢弘的建筑,还看到中国封建王朝是如何运作、外朝内廷是如何生活的;故宫博物院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物标本,还是生动的文化载体。能够这样想、这样做,已经是对古代文化遗产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了。要知道,建国之初,政府曾经设想过要把故宫拆了,理由是说故宫是封建帝王的建筑。
博物馆有几个大的类型,一种是把宫殿、豪宅本身作为博物馆,让人看看当年如何,好像凡尔赛宫属于这类,另一种是保留建筑,但是里面则全部做博物馆陈列用,好像巴黎的罗浮宫。第三种,就是专门建一座博物馆,功能就是展示,好像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有点特殊,它的一部分是宫史展览,保留了部分当年的模样,好像前后三殿、西六宫,而另外一部分则作为博物馆用,里面原来的陈设全部撤走,陈列皇室的金银珠宝、青铜陶瓷、书画作品等等。这样就出现了多少年的争议:故宫藏品那么多,现在东六宫展出的连藏品总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加上宫殿建筑都是木结构的,不适应展示珍贵的历史藏品,因此有建议另外建一个博物馆,现在的故宫全部恢复当年使用时的原貌;另外一派说罗浮宫都可以展示藏品,故宫也应该如此,最近把午门上面的建筑改造了,保留外形,内部全部现代化,成了故宫博物院第一个具有当代博物馆功能和技术的展示点。但是,至于故宫博物院应该如何总体规划,如何保留和使之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性,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故宫藏品多,实在惊人。当年宣统皇帝溥仪出宫,带走大量文物,辎重无法带,因此大部分是最精彩的书画作品,在天津当寓公的时候,卖了一些换钱用;之后带到东北,抗战之后,这些故宫最顶级的藏品大部分流散于沈阳、长春,解放后被当地博物馆收回一些;溥仪手下的太监一直在偷画出去变卖,因此琉璃厂这些地方也曾经有过宫里的珍品,好像张伯驹这样的好眼力、高品格的收藏家曾经收回少数,但是依然流失很多。解放后政府努力到处搜索,甚至在香港收购,这部分藏品才慢慢多起来。自然,1949年从这个博物馆拿到台湾去的书画是顶级珍品,我在台湾看过,收藏水平、藏品的档次都很让我震惊。
前面写过,我开始看书画就是从故宫开始的。早年的故宫人很少,也相当破败,荒草丛生,好多宫都处于关闭状态。那时候把好多珍宝都同时展出,好像现在很难看到的书画、钟表馆都是开放的,书画虽然每年换四次展出,但是真正的珍品好像是秋天才开放,因为当时宫里没有空调,只有在秋高气爽的时候才适宜把画拿出来。那些展厅,也就是东六宫的殿房,非常的阴暗。我懂事之后,只要到了北京,就会经常跑去看书画,看见记载中那些荆浩、关仝、董源、倪云林、黄公望的作品,还有宋人册页,四僧、四王的作品,还有朗世宁的大幅作品,真是有点惊心动魄。因为和印刷品上的差异实在太大了,特别是大幅的山水,气势逼人。我在上大学以前,曾经在一个工艺美术工厂当设计员,工作之一就是做仿古画出口,因此,有较多的机会见过原作,知道无论如何仿,是无法达到那个水平的。百闻不如一见,千真万确。看过故宫的真品,眼光高了,一般的赝品很容易就认出来了。为什么说琉璃厂看古董的人都要“童子功”呢?我看就是这种童年时代的见识造成的,一个人在小的时候有种很特殊的敏感力,容易入脑;后天再补,难得那么真切。
我在前面引用了一段网上看到的地产商建议拆故宫做房地产开发的报导,虽然一般人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匪夷所思,但是如果一旦政府认同,可能故宫就没有了。这个拆故宫的构思,其实解放之后一直就有。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1965年1月编辑的《教学思想讨论文集(一)》中,收录了一篇题为《要用阶级观点分析故宫和天安门的建筑艺术》的文章,我偶然看到,里面有几段话看得你脊梁出汗,浑身发凉。文章说:今天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故宫不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宫殿,而成为人民的财富,所以我们也就改造它、利用它,使它为今日的社会主义服务。要照这个报告的建议,整个故宫可能就成为工人文化宫了。
当年贝聿铭被密特朗总统请去改造罗浮宫博物馆,北面的那个最宏伟的“梨士留宫”是法国财政部的办公楼,坚决不让出来,后来是法国总统下令才撤出的,法国都这么难,何况中国啊!
说到故宫博物馆,其实这个叫做紫禁城的庞大的皇家建筑群并不仅仅被看成博物馆的。中国人看紫禁城,实际上有三个不同角度:一是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相关,合乎国家意识形态的就会保存下来,而不合乎国家意识形态的部分则会加以改造,比如故宫是封建王朝权力中枢,这样看,自然要改造了;第二种看法,是从经济、市场的角度看,紫禁城是顶级的旅游资源,有利于旅游开发,因此故宫中能够吸引游客的部分都会被加以强调凸显;第三,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看,紫禁城是不可再生和复制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其实,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这三个不同的看法都有过比较突出得到强调的时候。民国的时候,一帮文化人管这里,比较把紫禁城当个文化对象来看;可惜好景不长,内忧外乱,这里就散了,文物南迁西迁,天各一方。解放初期,看紫禁城用的是第一种观点,就是意识形态的紫禁城,因此开拓了天安门广场,拆了北京城墙,差一点就把故宫也改头换面了。至于改革开放以后,意识形态的观点开始减弱,以旅游经济的眼光看待紫禁城开始成为主导,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状况:游客熙熙攘攘,处处设卡售票,连什么“历代妖姬生活展”之类的“展览”都办到午门前面来了。实际上,始终没有真正从故宫是人类不可再生和复制的文化遗产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何止故宫,整个北京城的改造,不也都是先意识形态改造,再市场经济改造,这么折腾下去,真有一天认识到北京城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时,那座北京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坦白地说,我一向认为故宫就是故宫,是帝王生活工作的地方,不应该是博物馆,博物馆可以另外建造,故宫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文物。国内有些专家也有这个看法,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王世仁就曾表示“故宫不该是个博物院”,“它是封建大帝国的权力运作中心,是皇帝妃子生活起居的地方,这才是故宫的真正价值所在,“如果博物馆的功能妨碍了这一价值的体现,就应该退出”。
故宫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这是现在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做经济的人希望选择市场第一考虑,把故宫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学术界希望保存故宫完整的文化,好在是意识形态派现在不太作声了,但是这剩下的两派如果无法得出共识,故宫的修缮、保护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针可以遵循。
故宫博物院,到底应该是宫史博物院,还是藏品博物馆,还是两者兼备呢?谁也说不清楚,争议不下。有时候我从后面出来,看见景山,想起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突然会想到:为何不把景山下面掏空,建一个地下博物馆,把藏品博物馆放到山体里面。这样整个故宫、景山都纹丝不动的保留了,地下博物馆也容易保护文物。费用自然大些,但是现在我们的公共建筑花钱花的全世界都目瞪口呆,少做点仿白宫的X委大楼,少弄些面子工程,做个顶级的地下故宫收藏博物馆,恢复一个地面的紫禁城,不是做不到的啊。
可惜,又只能是想想而已。书生们就是喜欢多嘴,管事的人谁理你啊。
2009年2月6日 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