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商:孔子是怎样悟到中极图的


中极图,是“道商”知识体系中所阐述的大道生成模式图中一重要图象。中极图的执“”用“”的思想精萃,是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也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中国人是中庸的。他们对于生命,是无所谓内,无所谓外,而是“惟精惟一,允厥执中”。何谓?在儒家看来,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合乎常情,合乎常理,惟精惟一,能达到最善,就叫做中。“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体现;做到了庸,就是道体的大用。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的弟子子思叙述孔子的话说: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不行中庸之道。君子所以行中庸之道,是由君子能够时时处处做得恰到好处;小人所以不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小人做起事来无所顾忌。又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德行啊!普通人很久以来不能做到这一点了。”由此看来,中庸的辨证思想,该是孔门的万古心法真传,“放之,则弭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孔子是怎么悟得“中庸”大道的呢?据说,当年孔子带弟子进鲁桓公庙见到一种器物,他便问守庙人:“这是何物?”守庙人答道:“这是欹器。”孔子说,“我早有耳闻,欹器它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随后,孔子让弟子望欹器中注水。当水注入一半时,欹器是端正的;当水注满了之后,欹器竟然突然翻倒。孔子颇有感触地叹了一口气说:“物满则覆,为人处世也是如此,要谦虚,不可自满。”

孔子从过犹不及的欹器认识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并且引申出中庸的思想。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则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