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当货郎来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开心的事,孩子们围着看热闹。家中要是有鸡毛、鸭毛,牙膏皮子等都能拿来,换点针线,扣子什么的,母亲还会换一点硬糖给我们吃。有时甚至不需要换什么东西时,货郎还会直接给钱呢!在那个年代里,物质虽说不丰富,但也没觉得很缺什么东西似的,几代人挤在一起也过来了,市场经济下,想要的东西是那么多!房子要大的,电器要品牌的、贵重的……在无尽的欲望中,让人感觉生活好累、好辛苦。
那时,货郎是乡野一道遥远而美丽的风景。货郎两只特制的大竹筐里盛满各式各样的小百货,扁担两头用红绳线吊着妇女用的鲜艳夺目的发夹、孩子们用的本、针线扣子笔等,至今想起来也不会忘记。
如今,商品流通方便快捷,货郎担已逐渐消失,几乎很难再看到货郎担啦!然而就在这样商流如云的市区里,竟然还觅见货郎的身影!与老人攀谈了几句,老人的身体还很硬朗,我问老人能卖点东西么?老人说:“多少总能卖点吧!主要还是挑个担走动走动。”
从老人的话里和表情里,我能看得出老人并不是要挣多少钱,权当是一种快乐与锻炼,货郎老人如此良好的心态真的很难得。但如果老人有一天不再挑货郎担,或者说挑不动了,还会不会再有货郎担呢?这会不会是城市里最后的货郎?
货郎老人困了——打个盹吧!
匣子里的物什——针线、扣子等等还真不少。
休息了一会——还得挑着货郎担儿再转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