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按:从评论文章中吸取知识营养是我上网九年来最大的收获。在评论文章中,最珍贵的是批评文章,当时看了不舒服,但数月或数年之后细读,常常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为便于集中浏览、温故纠错、增进交流,特开设他山之石-网友批评(转帖)专栏,存放已拜读的评论文章。 百度贴吧 >> bd_caos:陈嘉珉之类江湖文人应该拜读的文章! 共有14篇贴子 1 陈嘉珉之类的江湖文人应该拜读的文章! 《庄子·秋水》(节选,含译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 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作者:bd_caos 2008-12-8 09:22 ------------------------------------------ 2 回复:陈嘉珉之类的江湖文人应该拜读的文章! 陈嘉珉最近有个反响不小的新理论,很搞笑: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11/29/147054.html 作者:61.189.248.* 2008-12-8 12:38 -------------------------------------------- 3 回复2:陈嘉珉之类的江湖文人应该拜读的文章! 陈嘉珉是新时期康有为式的人物,泛着整整封建的腐臭! 作者:58.16.172.* 2008-12-8 12:50 -------------------------------------------- 9 回复:陈嘉珉之类的江湖文人应该拜读的文章! 不是我瞧不起陈先生,你的知识相当单薄(敬辞,不是浅薄)。 知识不够要学习,否则说出观点来就相当“井底之蛙”了。 有网友推荐《庄子·秋水》译文给你读,也是关心你,可能你没看见吧,看了就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了。 作者:61.189.248.* 2009-1-29 14:59 -------------------------------------------- 13 回复9:陈嘉珉之类的江湖文人应该拜读的文章! 在中国,小学生就知道“望洋兴叹”这个成语,中学生都懂《秋水》这篇文章,陈嘉珉先生岂会不知,只怕是此君太自以为聪明了。在此录弥勒偈半截,对陈先生宽大的胸怀表示鼓励: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脸上,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作者:222.87.200.* 2009-1-31 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