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聪孙先生著述目录(二)
二、学术论文与报纸文章
1.
是不是倒装,载1955年出版的《语文学习》总第46期。
2. 建议把“言语”正名为“话”,载1961年7月21日《文汇报》。
3.
试论相声的语言和修辞(与侯宝林合作),载1961年12月25、26日《光明日报》。
4.
从“香稻碧梧”句的毁誉说起——兼论批判与继承问题,载1964年1月8日《天津日报》。
5. 驳吴晗同志的“封建道德批判继承论”, 载1966年4月9日《天津日报》。
6. 关于翻译作品的译名,载《新华月报》1979年第2期,后收入罗新璋编的《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5月第一版)。
7. 关于尖团字与舌尖音——读《谈京韵大鼓的演唱》,载《天津演唱》1979年第3期。
8. 关于识别语种的方法——介绍《世界各国语言文字手册》,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79第3期。
9.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年代为什么说法不一? (与张贻宝合作),载《历史教学》1979年第7期。
10. 古代史籍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举例(与张贻宝合作),载《历史教学》1980年第1期。
11. 我国古代书籍的聚散(与张贻宝合作),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0年第4期。
12. 古籍版本和校仇,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1第2期。
13. 现代汉语俗语初探,载《天津师院学报》1981第6期。
14. 古籍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续释,载《历史教学》1981第9期。
15. 由单纯语言因素构成的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载《群众艺术》1981第11期。
16. 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2第3期。
17. 联对艺术试论,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2第6期。
18. 中古字音构拟概说——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举隅,载《津图学刊》1983第1期。
19. 博稽广证,穷源竟委——《大汉和辞典》评介,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3年第2期。
20. 文学作品中人物词汇的义位和义素探讨——一个词典学上的问题,载《辞书研究》1983年第2期。
21.
语法图解法的比较研究,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后收入朱一芝、王正刚选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语文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22. 启颜解颐,笑林探幽——笑话创作方法述论,载《群众艺术》1983年第12期。
23. 开逆查词典之先河——评《常用构词字典》,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4年第3期。
24. 索引阐要,载《津图学刊》1984年第3期。
25. 除旧布新,迎接改革,载《津图学刊》1984年第4期。
26. 非系统音变与词典注音,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27. 模糊言语,歧义共存——《巧嘴媒婆》技巧浅析,载《天津演唱》1985年第1期。
28. 闭幕词,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5年第1期。
29.
人名译名简论,载《翻译通讯》1985年第3期。
30. 图书馆学是信息科学,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5年第3期。
31. 应该不再说“无错不成书”,载《辞书研究》1985年第4期。
32.论类推法在语言和语言学中的作用,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33. 有趣的伴随语言,载《百科知识》1985年第9期。
34.论语言学、图书馆学与图书学,载《交叉科学》1986年第1期。
35.
词义的平面范围和立体层次,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后又收入周荐主编的《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著指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第一版)。
36. 情报检索语言与词汇学,载《津图学刊》1987年第1期。
37. 汉字编码与信息处理,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7年第3期。
38. 开展对读者阅读倾向的调查,载《津图学刊》1987年第4期。
39. 齐夫定律和语言的“熵”,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40. 言语风格统计与版本学研究,载《津图学刊》1988年第2期。
41. 字词频率统计与工具书,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8年第3期。
42. 言语风格统计学试说,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43. 字词索引和计量语言学,载《津图学刊》1989年第3期。
44. 时代的脉搏,生活的镜子——《新词新语词典》编后赘语,载《辞书研究》1990年第2期。
45. 十年磨一剑 霜刃已初试,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9年第2期。
46. 模糊语言学研究进境,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47. 言语风格统计学——版本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载《知识工程》1990年第3期。
48. 词典学是一门交叉科学,载《辞书研究》1990年第4期。
49. 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二元对立,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50.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义理论探究,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51. 汉语隐语说略——
一种语言变异现象的分析,载《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后又收入王蕴智等主编的《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第一版)。
52. 略论词典附录,载《辞书研究》1992年第4期。
53. 语言的T型结构刍议,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54. 有深度的一次宏观把握——《汉文典》评析,载《津图学刊》1994年第2期。
55. 我所认识的朱星先生,载语文出版社编的《朱星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1994年第6月第一版)。
56. 词语的理据性与文化历史背景,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57.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和SOV之争,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58. IFLA副主席来馆参观视察,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6年第4期。
59. 我国辞书学的发展前瞻──兼谈对《辞书研究》未来工作的建议,载《辞书研究》1996年第6期。
60.
汉语外来词的结构变化取向,载《词汇学新研究》编辑组编的《词汇学新研究——首届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术讨论会选集》(语文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后又收入周荐主编的《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著指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第一版)。
61.
词典的规范化与科学性刍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载吕叔湘等著《<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10月第一版)。
62. 汉语外来词及其规范化进程(与柳瑛绪合作),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63.
局紧机圆,功深养到——读来新夏先生《冷眼热心》,载《津图学刊》1997年第3期。
64. 词典释义的规范化进程,载《辞书研究》1997年第3期。
65. 抄袭侵权与继承创新,载《辞书研究》1997年第4期。
66. 词语的理据,载《语文建设》1998年第1期。
67. 殚精竭虑改革创新,载《津图学刊》1998年第4期。
68.
语言的任意性和词语的理据揭示,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69. 翻译用词与词典释义——说译本、译文中的一个误区,载《津图学刊》1999年第1期。
70. 论词语消亡的时代性维度,载《语文建设》1999年第2期。
71.改善释义,提高字典质量——《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在释义上的改进,载《辞书研究》1999年第3期。
72. 进入普通话的方言外来词,载《咬文嚼字》1999年第9期。
73. 汉字的拓扑性与测字,载《咬文嚼字》2000年第4期。
74. 语文生活随笔,载《语文建设》2001年第3期。
75. 宏观概括和微观抉幽──读周荐的《词汇学问题》,载《津图学刊》2001年第1期。
76.
世界诸语言的新类型学研究,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这是一篇书评文章,评的是英国语言学家乔治•坎贝尔(George L.
Campbell)编写的《世界语言概要》(Compendium of the World's Languages)一书。
77. 缩略语概说,载蔡智敏主编的“‘好学生’高效读写大系”中由任彦钧主编的《中学生综合阅读
高三分册》(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78. 节目主持人切不可念白字,载《演讲与口才》2001年第11期。
79. 澳门的旅游和博彩,载来新夏、韩小蕙主编的《名人文化游记•国内卷》(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80. 觉醒者还是溺水人,载来新夏、韩小蕙主编的《名人文化游记•国外卷》(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81. 工具书探幽一例——语文释义和百科释义的分野,载《津图学刊》2003年第5期。
82. 树立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载2005年9月16日《协商新报》。
83.
禁忌与委婉,载《青少年心理健康》2006年第1期。
84. 文字夹花现象刍议,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
85. 词语的历史文化背景,载2007年4月3日《协商新报》。
说明:本目录仅收录曹聪孙先生正式出版的专著、编著与参编书籍及其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报纸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尚缺在《今晚报》副刊“日知录”上发表的序列文章。资料有限,难免有所疏漏,惟待后续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