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图)


中国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有调查显示,中国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这真是一个大好的消息,因为有人把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归结为三个字“强国梦”,并得到普遍的传播和认同。
如此说来,有志者事竟成,中国人的奋斗终于成果昭彰,简直该开一个世纪庆功宴。然而,就像一场苦战到头的婚外恋一样,这个结果让很多人感到迷惘:强大到底是什麽意思?我们要的到底是什麽东西?
消息说,应法国France24电视台和美国《国际论坛先驱报》的请求,法国社会研究所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根据本次民调结果,世界上第一强国是美国,第二是中国。持有这一观点的被询问者在各国的比率分别是:法国93%,美国90%,德国和英国87%,意大利88%,西班牙86%。
看来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是强国了,中国人自己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中国一家网站调查显示,有65%的网民不认可这个结论。的确,这只是一份媒体调查,很难说有什麽真正的学术价值。但是强国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从学术中产生的,它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感性认识;如果非要学术化,那麽得细化为一些可以量化的子项目,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它包括政府行动能力、经济规模、国民生活水平、军事力量、文化感召力等等在内的综合国力。中国网民普遍都认为,拆分以後,在这些指标中,我们距离世界第二还挺遥远的。
比如,此前有调查显示,在最新全球竞争力排名中,美国居首位,中国大陆排第34位;在联合国年度最宜居住国排名中,挪威第一,中国第81;在一份全球生活质量指数调查中,法国居首位,中国第116;在一份全球生活质素排名中,芬兰居首位,中国是第84……
这是怎麽回事呢?除了调查本身的准确度之外,原因在于这里有两套标准。传统意义上所谓强国并不是这麽“人本主义”的,而是指国家所能调动的总体资源。就此而言,中国居第二并没有太大的疑问。像挪威、芬兰这样的小国,无论在细化的指标中怎样第一,也不会有人认为它们是世界强国。如果向往那些具体的指标,我们就要追问最初的原点:强国到底有什麽意义?
我们都从历史课本中得知,强国的第一要义是“落後就要挨打”,还要被历史洪流抛弃。且不说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已经有了很多理论反思,当初革命者这种简单的总结本身就不够准确,有些偏狭和误导。一百多年前的殖民时代,中国被人欺负,整体国力羸弱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社会制度、人文风尚、科学探索方面让人看不起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今殖民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历史,非洲也有很多穷国,欧洲也有很多小国,他们并不一定就要挨打。综合国力强大有助于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但也不尽然如此。一些观念错误、心胸狭隘的外国人,他们歧视中国人,跟中国的所谓综合国力没多大关系,而是觉得近代以来中国人在人文和科技方面都没有为世界文明作过什麽贡献,甚至对明显不合理的重要社会问题也能安之若素,乐得其所。
强国的第二要义是富民。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是前苏联。在解体之前,它当之无愧地和美国并称世界两强。解体之後,国内媒体对俄罗斯经济不振的报道容易让人误解,以为苏联时期人民生活得很幸福。其实从後来公布的资料看,苏联商场的货架上往往空空如也,苏联人民在冰天雪地的黑夜里排队买面包也是常有的事。那种幸福感觉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蒙蔽真相的结果。正如一个笑话所讲的那样——苏联幼儿园的阿姨对小朋友说:“在苏联,小朋友们都生活得很幸福,有糖果吃,有新衣穿……”苏联小朋友想:啊,世界上竟然有这麽好的国家!不等老师说完,纷纷举手说:“我要去苏联,我要去苏联!”
强国是一个政治概念,国强民富也是一个政治逻辑,从学术上未必完全讲得通。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国力强大要靠税收,税收多了老百姓的钱包就瘪了。当然,如果政府能够把税收用到刀刃上,又会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因此,国强之後民富不富,还要看政府怎麽用钱。如果民不够富而国过强,那麽就是国家财政从老百姓钱包里拿得太多了。(完)
作者长平,资深媒体工作者,曾任《南方周末》新闻部主任,《外滩画报》副总编辑,现为《南都周刊》副总编辑。


中国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