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度制约着民企的壮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民营经济从无到有(其实曾经有过,共和国时代出现断层),但看起来很热闹,真正做大做强的不多。相反,改革初期相对“弱势”的国有经济则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近些年的景象更是国进民退了。当然不是说民企可以做强,国企应该萎缩,只要是同台竞技,公平竞争,谁强大都是我们共同的福祉。但显然,情况还不是这么理想。

 

不过,我这里要说的不是这个话题,而是看到麦肯锡关于重新评估国企提出的一个观点的感慨。

麦肯锡关于中国国企的评估观点,视角独特地分析了国企走强的原因,不乏启迪。虽然其中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但其关于“开放度”的这一评判标准的提法我认为很有意思:

 

麦肯锡所提出的“开放度”主要有两层含义。

  1. 企业组织开放度。中国国企在全球化中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对资本需求和海外市场扩张,都推动着中国的国企,特别是央企在不断加深着开放度,比如,海外IPO,就会大大增强国有公司的透明度。此外,比如供应链管理、与业务合作伙伴及被收购企业的沟通、整合规模扩大后的员工群体等等,都在促使进入国际市场的央企变得更加开放。在央企越来越开放的同时,一些中国私企依然保持着自身封闭管理和封闭运营的特性,这和国企开放的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国企的人力资源战略逐渐开放。英雄不问出处,一个开放的企业必然会接受外部管理人员,包括引进外籍管理人员,这个方面,央企就已经开始了。

  开放度还有其他一些含义。比如,企业愿意不愿意接受最佳的公司治理制度;愿不愿意克服意识形态的束缚,学习新的商业思想和理念;愿不愿意接受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愿不愿意扩大投资者群体等等。在全球化经营中,中国国企是否愿意和合作伙伴及利益相关方,开展广泛的对话,是否愿意对内部的旧有因素进行改革,对旧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很好地适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环境。“走出去”的中国央企在“开放度”方面,表现得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有成效。

如果用“开放度”来衡量中国的私营企业,就会发现,那些家族式管理的私营企业,会比国企封闭得多。

 

我认为,这确实点出了民企的穴位。

我并不认为国企的开放度足够,但我认可民企开放度不够的结论。一些已经做得很大的民企,其开放度如果量化出来恐怕多在3分以下(满分10分),从一些“出事儿”后曝光出来的情况看,这应该没有冤枉好人。其实,很多东西要“出事儿”才知道,刚好反证其开放度。

结合切身经历,更是痛感开放度不够对民企的深深伤害。尤为可怕的,老板们仍迷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