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源泉


 

                             第二章 达尔文发展战略--刀锋上的文明
                           第一节:历史方法论以及兼论汤因比《历史研究》
       对人文科学领域稍微有所过度猎取的人或者说那种有点自称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狂人,就一定会对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宏篇巨著《历史研究》有所耳闻或者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具有争论性的著作,而且各国的同行可能对书的评论负面性更胜于对它的称赞声。作者汤因比先生可以说在此书上几乎花费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在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还声称,此书还只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我对他的这句可以说几乎是对《历史研究》的“遗言”是深有体味,在构思我的这本书《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源泉》的时候,特意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浏览了他的这本篇幅仅仅只一本就可用著作等身[1]来形容的历史研究,历史家研究历史的时候,一般大都喜欢从两种角度来论述人类的历史,一种是从(达尔文)进化观来论述;而另外一种却是从“文化”[2]的角度来论述的,而汤因比的这部作品恰恰偏向于此方面。在我个人看来,一般从这方面论述的历史作品相对于从进化观来论述的历史作品要难懂的多[3]。如汤因比在他的著作中把全人类存在的文明一共划分个25个文明(很多历史学家批评他的这种划分法是非常主观的,个人自恋式的),他在论述当中,把每个文明当作(社会)整体来论述,而且文明在时间的延伸过程中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也就是说像我们单个人体一样,从开始到结束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生命周期,即文明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到最后的死亡。而达尔文进化历史观就不一样,它在论述中所强调的恰恰就是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时间延伸。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汤因比的这部历史作品对20世纪的影响的确是非常巨大的,从1921年,他做研究生时候就开始酝酿起,1927年才开始动笔,在这期间,或许因为中间的两次世界大战断断续续,一直写到60年代,才先后出版了一共12卷,以至于到最后即将离开的时候,还抱怨说,这还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从最近我在我这本书的构思过程中,我不可否认,汤因比先生说的话的确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而不是临死之前的一句调侃之言。从他的这本著作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名字,或者说是课题吧,以至于他会发出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历史哲学观点:从人类存在的历史与宇宙历史的对比来看,人类全部历史上的25个文明都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文明无所谓的时间先后问题。
    一个宏观的课题,尤其是像汤因比这样的全人类历史大课题,要想把它做得有所成就,不花费很多时间肯定是不行的。当然我也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汤因比这个人绝对是有点偏执,甚至有点太自恋,在论述的过程当中,每个小小细节都事事躬亲,而且很多的问题他的前人,或者平辈同行均已经论述,而事实上他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前人或者平辈同行都是相同的。他对与他几乎同时代的如马克斯·韦伯的视而不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闭门造车。
    当然,我们如果从学术的精神上来看,汤因比的确是一个值得令人尊重的,学术非常严谨的历史哲学家,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胡思乱想。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类的历史相比与宇宙的历史来说,文明可以说是同时存在的,而人类的个体生命与一种文明来说,断断几十春秋也不过只是过眼云烟,上帝给人类真的是太短暂了.如果每一细节都自己去躬亲,而放弃前人已经论述的成果不去引用,有时候,的确使人觉得多此一举啦.对于他的《历史研究》这样的宏篇来说,如果事事躬亲,七八十春秋的确也会显得有点短.以至他在《历史研究》结尾的时候显得有点遗憾,这是一部未完的历史作品.
  那么我们如何在做研究中,尤其是非常宏观的课题时,如何避免像汤因比那样的遗憾呢,以不至于草草收场?那么,这就牵涉到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啦.尤其是对做非常宏观课题的研究人员来说,方法论是非常的重要,汤因比在写《历史研究》的时候,由于方法论的不一致,才导致很多同行的批评,可以说是评得一无是处.如他的那种把文明当作社会整体来研究的观点,结果得来这样残酷的评论,与其说他的文明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整体,不如说一种无机繁杂的堆砌物,如一双破鞋,一瓶威士忌,一堆废气物.这样一堆无机繁杂的堆砌物本来无所谓生命,何来起源,发展,衰落和灭亡呢?


[1]在学术界,大家都喜欢用著作等身这句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和多才,可以这样说吧,把汤因比先生这本书的所有草稿,修订本叠起来的话,也肯定不会比小巨人姚明矮,光是最整理完以后就堂堂12大卷。
[2]文化一词可能比我们平常生活中的定义要宽广的多,如汤因比的“文明”就不仅仅偏于所谓的各民族的文化,很多历史学家评论他太多变,一会儿偏向于某特定领域,一会儿又指整个“社会”或“整体”,后来有个学者就从他的所谓“整体”把他的这本几乎花了全部心血历史著作连根扒起,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和评论,我会在书的附录三特意论述(即对汤因比及其《历史研究》的评价)。
[3]我们中国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教材一般采用前一种即历史进化观来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