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低碳经济走进中国献计


   “低碳经济”是以限制排放温室气体、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低碳经济很可能成为继联合国宪章、关贸总协定后,世界发展中格局的双管委会重大原则。

  我们掌握了多少低碳技术? 以高能效技术来看,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也就是一次能源投入经济体的转换效率达到45%,而我国只能达到35%。如果分领域来看,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但仍不太成熟,产业化还有一定问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例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我们虽然掌握一些,但短时间无法达到产业化的水平。对于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们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未来经济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的竞争,如果谁能超前作出部署就能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 很明显,我国的低碳经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制定清晰、稳定的鼓励政策是当务之急,如征收能源税、财政补帖、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担保,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政策宽架,指导加快建立低碳经济体系。 把低碳经济列入可持续发展的议程,组织全国力量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和科技攻关,在能源安全领域发展自主创新的技术。建议着眼于长远,确定重点培植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人才的一批高等院校,改革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促进包括自学成才在内的各类前沿科技人才脱颖出出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已在2008年将我国保定与上海并列为中国首批启动的低碳城市试点,以后要逐步扩大试点城市。关键在各级政府和领导,在实践中,创新思维、改变观念,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上取得共识,并把这种理念灌输到经济增长理论模式,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的各个环节。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因此,在全民展开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在全社会,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