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劳民伤财 致公党委员:教育部把我们高校害惨


大学教学质量评估自2003年开始,旨在督促学校建章立制,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大学评估看似只是一次形式上的检查,但对高校至关重要,评估对于重点建设项目的立项、经费拨放、设立研究生院等都有相当的话语权,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的社会声誉,对今后的招生、就业都有影响,此种评估那个学校也不敢怠慢。

  为了迎接评估,各高校提前一年就得作好准备,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互相攀比,互相拔高。为了通过评估,学校领导层不得不按照评估标准的硬性要求 “补课”,因为在评估指标中,如果有一个方面不达标,就会影响到整个评估的结果。评估这一正常的工作已经变了味:有关人士透露,评估涉及很多指标,规定得很严格,为了不扣分,每所高校都在拼命弥补做得不够规范的地方,不惜作假。如,全校闻风而动,加班加点,补齐过去几年的试卷、论文、教案,有的学校找学生重新做,老师重新批改近三年的试卷,为了使新出的试卷看上去像旧卷子,甚至有学校想出了类似“古董造假”的点子,把试卷放在蒸笼里蒸一下,出笼以后略略发黄,以此蒙混过关。这评估能不能成功,最终还是看评估组的人,评估组的人说好它就好,说差它就差,于是一些学校为“迎评”成立专门的接待组,在接待上绞尽脑汁,怎么接待,从那入手,什么人陪同,送什么样的贵重物品,考虑的无微不至,比研究课题还更认真。由此,还出现6位厅级校领导热烈迎接评估组女秘书的场面。

  大学评估造假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社会上的非议之声不少:有的说,评估是“学校领导作假、评估专家作秀”的过场戏;有的说,评估太滥部分公务员借权力指手画脚;有的说,高校评估检查太多,校长很难受。这都从不同层面反映出评估造假搅乱了高校的宁静。此种评估只会是越评越假,弊大与利,远远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大学评估本身没有错,但要避免形式,追求实效。不同的地区学校的条件和水平不一样,因而要有不同的评估标准;再则评估应该原汁原味,不图形式,不走过场,不打招呼,抽查与暗访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评估人员应该做到公正公平,不能把被评估学校的“热情”所左右。只有如此,才能使大学评估评出“真”,评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