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金融危机,坚定发展信念”企业青年讲座之二
世界经济到底怎么啦:美国的次贷危机(下)
青年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这次讲座总的题目是“正视金融危机,坚定发展信念”。第二讲,世界经济到底怎么啦:美国的次贷危机(下)。
十、什么是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是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按照字面释义,是保持最基本的对冲操作的基金。例如,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方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但是,美国的对冲基金,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其特殊性:一是“富人俱乐部”,美国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而每个合伙人的出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二是“高杠杆性”,对冲基金是使用杠杆最高的金融机构;三是操作的“高隐蔽性”,对冲基金为私募性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其无权监管,也不实施强制披露制度。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就属于对冲基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些对冲基金在作祟。对冲基金被指责为世界金融稳定的破坏者。
十一、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是“次贷危机”的罪魁吗?
当“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受到业内外人士的质疑和谴责,甚至指责说他们是这次危机的罪魁。此说虽然有些过分,但他们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信用评级的目的在于揭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即经济主体按合同约定如期履行债务或其他义务的能力和意愿。美国的评级结果是否客观往往令人生疑。中国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和良好的发展预期,但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10年不变,始终处于“适宜投资”的最低限——BBB级,很多国际著名的投资机构都认为他们的评级“保守得有些可笑”。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抵押债券时,各评级机构一直给予最高信用评级:AAA级。因为在房地产市场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这些次级房贷的违约率是极低的,同时受评对象钻了“历史资料”和“专业数学模型”的空子。这样的评级让许多人打消了顾虑,人们纷纷放心大胆地买入“次贷”衍生品。信用评级机构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借款人违约率大幅上升时,各评级机构开始将评级调低,进一步加速了市场行情的恶化,起了“兴风作浪”作用。这就是温家宝总理分析金融危机原因时所说的第三点:“是金融及评级机构缺乏自律,导致风险信息和资产定价失真”。
十二、难道美国没有金融监管吗?
在分析金融危机的原因时,金融监管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客观地说,任凭金融市场自我运行,各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导致市场的无序,监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此次危机的爆发。美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为“双线多头监管模式”。“双线”是指监管中有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条主线。“多头”是指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包括货币监理署、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十几个。“双线多头监管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浸入美国人骨子里的分权制衡思想。如此复杂的美国金融监管,貌似涵盖了金融机构的方方面面,但是,此次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原形毕露”,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发达的金融监管体系在金融危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纵观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过程,几乎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首先,银行发放次级房贷时就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管;其次,对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基本没有监管,再加上将次级房贷证券化并销售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游离于监管之外,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则是美国金融监管中更深层次的漏洞。
十三、“美联储”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美联储”的全称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其职能实际上就是“美国中央银行”,相当于我们的“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负责制定美国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与信贷,运用公开市场业务、银行借款贴现率和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比率三大杠杆来调节美国经济。“美联储”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有独立的决定权,直接向国会负责。有一本书《货币战争》,语出惊人:身为堂堂美国央行的“美联储”竟然是“一家私人银行”!理由如下:美联储的股东是私人银行家,十二个大区的美联储地区主席由这些股东推举,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相当一部分委员又来自于这些大区主席;美联储主席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但美国货币政策的真正决策者还不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而是美联储政策顾问委员会,其成员是清一色的私人银行家。我们暂不给“美联储”定性,但说其充分代表“私人银行家”利益,这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有人怀疑这场金融危机是“美联储”策划的“美国获利,世界买单”的阴谋。有一点是明确的,“次贷危机”是“美联储”一手导演的。事实为证: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由此催生和推动了“次级房贷”的产生和发展。从2004年6月30日到2006年5月29日,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1%推升至5.25%。紧缩的货币政策刺破了房地产泡沫,直接引爆了次贷危机。为了应对危机,从2007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已经降息8次,利率从5.25%调整到1.5%,美国进入降息周期。正是在“降息-加息-降息”的过程中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对于“美联储”的是非功过,只能留待历史评说。
十四、次贷危机是怎样蔓延到实体经济的?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的必然产物。虚拟经济是指以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用货币资本进行交换并通过生产变成产品,产品通过流通变成商品,商品经过交换才能再变成货币、取得盈利的经济活动。目前美国虚拟经济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其实体经济。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美元左右,约为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继续膨胀。虚拟经济系统是由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的。实体经济是硬件,虚拟经济是软件。虚拟经济出现了问题,必然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膨胀崩溃而影响到实体经济。次贷危机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大幅裁员,民众靠证券等获得的财产性收入锐减,长期靠借贷消费的习惯受到遏制,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导致消费者价格指数大幅同比下降,创该指数1947年设立以来的历史新低。市场信心的丧失,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以及随时有可能失去工作带来的不安全感导致了全社会消费水平、投资水平的下降。通过乘数效应的作用,投资和消费的减少也会带来总收入成倍地减少。总收入的减少反过来又导致消费和投资的进一步缩减,如此恶性循环,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甚至最终进入衰退。实体经济受影响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美国的汽车是建立在提前消费的基础上的,这次的危机使贷款买车出现很多坏帐,直接导致购买力下降,生产严重过剩。
【附】美国次贷危机的故事
为了帮助青工朋友形象地了解美国的次贷危机,我们编了这个通俗故事。
A先生的故事
A先生失业已经两个多月了,信用卡已经透支,因交不起房租只好睡在桥洞里。早晨刚醒来,B先生便朝他走来,客气地跟他打招呼:“你怎么睡在这里?买房吧!”“开玩笑,我没有钱,咋买房?”“我可以给你贷款。”原来B先生是一位银行家,专作房贷业务的。A先生:“我没有收入,谁会给我贷款?”“像你这样的信用级别低,还款能力差的人,可以申请次级房贷。”A先生还是无动于衷:“我交不起首付,再说利息太高,连本带利,我……”B先生耐心地解释:“我可以提供零首付,头两年提供 3 %的优惠利率,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还,在这个期间,你只要支付一点利息就行了。”A先生心想真有天上掉馅饼的事?B先生乘胜追击:“你别担心,你很快就会找到工作的,两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说不定你还能当上经理呐。你再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大赚一笔呢!”就这样,A先生跟着B先生去办了贷款100万美元的手续,并由B先生代他买下一套房子。房产证押在B先生那里,A先生只拿到了房门钥匙。A先生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心想,管他呐,反正今天晚上不用睡桥洞了。
B先生的故事
B先生是位小银行家,资本不是很雄厚,只有30亿美元,要大量放贷就必须采用“杠杆经营模式”,按照通行的30倍杠杆计算,就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这样干还是划算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就能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想到这里,他心花怒放。可是转念一想,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自己的本钱全赔光了还欠15亿啊!他不寒而栗。不行,这样不行,只能盈利不能亏损。B先生的经营宗旨是“谋取暴利,转嫁风险”。经过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整套锦囊妙计。于是,精明的B先生先找到C先生,两个人经过一番密谋,设计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名字叫:“抵押债务债券”,英文名是“CDO”。然后他又去找到D先生,两个人经过一番密谋,又设计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名字叫:“信用违约交换”,英文名是“CDS”,等于给自己的冒险经营上了保险。
C先生的故事
C先生是位大银行家,资金雄厚,经验丰富。当他看到B先生手上的900亿美金的次级房贷时,不觉为之心动。经过讨价还价,B先生同意以9折的价格卖给C先生,并且约定,B 先生只要有了新的次级房贷,可以直接到C先生这里兑成现金,有了钱就继续把这些现金贷出去。C 先生心里明白,一个B先生这里我可以赚到90亿,如果有10个、100个B先生我可发大了。C先生手下有一大群教授、经济学家和财务工程人员,“抵押债务债券”就是这些精英们以数据模型的运作设计出来的,说穿了就是将次级房贷的风险转嫁出去。美国债券是分级的,起初,“抵押债务债券”的风险等级是 6 ,属于中等偏高,人们感到风险太大,无人问津。C先生把它分成高级CDO和普通 CDO 两个部分,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 4 和 8 ,总风险不变。高级 CDO 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属于中低风险债券。C先生明白,只要提高利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结果高级CDO成了抢手货,卖了个满堂彩。C先生还是有点犯愁,剩下的普通CDO怎么办?于是他去找到E先生人家真不愧是大亨,E先生一口答应了,C先生乐得眉开眼笑。
D先生的故事
D先生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总裁。当他见到B先生的时候就知道好买卖来了。两个人寒暄之后,B先生说:“我来是想请您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B 先生心里的算盘是:如果没有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作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D先生精明过人,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回去让专家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B先生答应给5亿,要是做一百家这样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赔偿100亿,我还能赚400亿。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便签署了“信用违约交换”合约,英文叫“CDS”。拍板成交后双方皆大欢喜。正当D先生盘算着如何靠这些CDS大捞一票的时候,F先生登门拜访。
E先生的故事
E先生是一家对冲基金的老板,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空、呼风唤雨的角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过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当C先生找到他时,他已经得知C先生的手上有大量的普通CDO债券,且其利率高达12%!本着其一贯的“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经营理念,E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C先生的请求。于是他们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些普通 CDO 债券。利用“电脑数学自动投资模型”和高超的交易技巧,不断变换手法,配以复杂的组合设计连续创设CDO 债券的衍生品,使之成为金融投机的得力工具,从而赚了个盆满钵溢。
F先生的故事
F先生是一家证券公司的老板。当F先生得知D先生囤积了大量的“信用违约交换”(CDS),便打定主意要挤进去分得一杯羹。他找到D先生的家里,对D先生说:“你把这100个CDS 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D先生想:我原计划赚400亿,但要等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到账,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马上成交。F先生先后共收购250个CDS后,马上找到老朋友G先生。G先生是专做信用评级的。G先生很够交情,虽然收费高了点,但给这些CDS评了个“AAA”级,这可是帮了大忙了。于是,F先生立即挂牌上市出售,每个CDS按2.2亿计价,每个CDS拆分为100万份“拆分CDS”,标出的原始价为220美元。人们把这些“拆分CDS”当作“原始股”争相购买,很快销售一空,并在市场上反复炒作,价格一路涨升。F先生这一把就净赚50亿。睿智的F先生并没有就此收手。经过策划,他又发行了一只专门投资买入 CDS的基金。他把已经赚的 50 亿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基金亏损,那么先用这 50 亿垫付;如果赚了钱,大家分。这就是说,这个基金是“赚了钱是你的,赔了钱是我的”,结果这个基金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首次募集规模原定 500 亿,据说实际发行超过了5000亿。
盛宴的故事
“美联储”为大家开设了丰盛的宴席,山珍海味,珍馐美馔,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令人销魂荡魄。上述故事中的人物全都应邀出席。由于利率一降再降,刺激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在这种情况下,A先生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屋贷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所有的银行家,包括专营次级房贷的B先生、发行“抵押债务债券(CDO)”的C先生、保险公司的D先生、对冲基金老板E先生、证券公司的F先生和信用评级的G先生,人人喜笑颜开,个个盈利颇丰。但是投资银行的C先生还是有些不太高兴,他端着酒杯来到对冲基金老板E先生面前,不服气地说:“当初是觉得普通 CDO 风险太高,才丢给你的,没想到你这家伙比我赚得还多,净值拼命地涨,早知道我自己留着玩了。”E先生仰脖喝干了一杯像血一样的红酒:“哈哈,这叫有钱大家赚!要不你也买点我的对冲基金,保你有赚。”C先生正等着这句话,高兴地说:“一言为定,干!”E先生的笑声令人不寒而栗……
故事的结尾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待到曲终人散时,“美联储”还是要让这帮得意忘形的家伙买单。
当时间走到了2006 年年底,风光了整整 5 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昔日盈利的链条开始断裂了。房价一降再降,利息节节攀升。最先撑不住的还是A先生,无法偿还贷款只好把房子甩给了B先生。B先生的客户违约的越来越多,违约率远远超出了当初设定的5%,自有资本金全扔进去也填不上这个大窟窿,更不用说偿还借来的巨款了。那些所有的“次贷”证券,简直成了废纸,C先生、D先生和F先生全都让这些CDO、CDS给压爬下了。其中最惨的当属F先生。他设计的基金是用50 亿作保证金的,起始募集规模是500亿,保证金的起保是10%,现在募集额为5000 亿,那保证金在净值亏损到本金的 1% 时就不起作用了。人们一看亏了钱,于是大幅赎回,基金价格一落千丈,F先生只好宣告破产倒闭。俗话说,树倒猢狲散。美国华尔街就像一座大厦,地基一歪,房梁一倒,大厦倾覆是瞬间即逝。在这场“次贷”灾难中,损失最巨的当属那些被“忽悠”买基金、买债券、买保险等“次贷”证券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血汗钱全打了水漂。而那些银行家和金融大亨们只是玩了一票,甚至可以说是毫发无损。
朋友,只要你留心,就会注意到上面没有说到E先生。这帮做对冲基金的家伙,不知跟“美联储”有什么“猫腻”,当形势逆转之初,他们就开始做空。到头来,只有他们盈利。有例为证。在次贷危机肆虐的2008年初,有一个和美国现任财长同姓的对冲基金经理保尔森,竟然拿到一个35亿美元的2007年年度大红包!荣登“华尔街历史上年收入最高的投资经理”宝座。
当故事结束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面容憔悴的人,迈着蹒跚的脚步,一步步缓慢地走向阴冷潮湿的桥洞,他就是可怜的A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