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已经至少3年没有违章、出险记录了,应该算是个守法司机。同时我开车也不面,每次参加厂商的场地比赛都是前几名的成绩。
但在北京开车经常还是很郁闷,今天晚上从莲石路上莲花桥走三环,一路上几乎没几辆车,但全程的限速都是80,看着几乎每个天桥上都挂着的限速标志,禁不住想知道这个速度是怎么定的,有什么依据,这样的限速对交通有多少影响。
记得当初四环曾经有段时间限速是80-100,后来统一也取了下限:80。可以确定的是,在类似4环这样全封闭的环线上限速80不会是个合理的决定,相关部门有什么依据吗?如果不作为的话,只需一句人命关天,速度慢比速度快安全就可以搪塞过去,但如果就这样凭感觉制定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渎职,这样的部门理应受到谴责。一个城市的交通除了修更多、更宽的路,设计的合理性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这几年设计的待转线,就可以大大提高路口的通行容量。那么在交通容量和安全性中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点,绝不会像现在一样一刀切,2、3、4环,联络线上转弯处、直线、出入口都会是同样一个80的限速,在一些匝道上、出入口动则又要降到40、30,我很奇怪这样的出口限速除非司机到了路口就得急刹车,而这样恐怕不仅严重影响主路的交通,同样也是非常不安全的隐患。
从安全角度讲,我们也说不清到底安全隐患会增加多少,恐怕交管部门也一样说不清,根据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就像谁也说不清当年西直门桥怎么修的那么怪。简单理解,在北京出行高峰限速就算是180也一样能跑到30就谢天谢地了,这种时候限速是没意义的。那么在道路畅通大多数车都能跑到80的时候,是否提高到90就很不安全了呢,恐怕绝大部分司机能安全开到80的,90也不是大问题。别说什么制动距离增加的多少多少,刹车的时候都是相对距离,出发有人横穿马路,在封闭道路中这不是主要问题。
这个话题恐怕早有人讨论过,这里重新提起的原因是时期不同了。为了缓解交通、减少污染,我们现在每周都要限行少开一天车。可以说其效果是明显的,但在车主已经牺牲掉1/7的汽车生活的同时,相关部门是否也该在道路标识、限行的合理性上有所作为呢?不能简单的说从限速80提高到90城市的机动车容量就能提高10%左右,但我相信合理的交通设计加上良好的驾驶习惯会让城市交通不断改善。
这里我举例从限速80提高到90,而不是100或者更多,除了增加城市容量,更重要的一点是环保和节油。现在大多数车型都有一个指标:90km理论油耗,这是有原因的:除了通用的可比性外,大部分发动机的经济油耗都在90km/h。这也就是我困惑的地方,明明大部分车都在90时速开最节油最合理最环保而且不会出现共振点,为什么我们的道路却不允许大家在这样的状态下行驶。说近一点汽油现在价格远非当年不到两元一升的时代了,说远一点石油是战略资源,大家都希望节油、都希望身边的环境污染少些。厂商费力调教出来的发动机与实际道路状况不一致,不能不说这中间一定有一方不合理。要么好好研究一下类似的封闭线路到底限速多少合适,要么不如强行去限制国内销售的车辆都调教到在80等速下达到最佳经济性好啦。
从我车的燃油经济曲线图来看,基本就是2200转和2700转间的区别,合理性一目了然
交管部门也许会说,这些限速是有法可依的,道路交通法中北京市的“实施办法”对各种路段都有明确的规定。问题是人大通过的这个办法依据是什么呢,绝不会是拿着地图研究出来的吧,依据的恐怕还是交管部门提供的数据和研究结果审核通过的。道路刚刚设计出来时的各种缺陷和一些不合理的设置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过去没有可靠的数据做支持。可几年过去了,如果还是没有明确的依据和统计分析来证明那些数字是否合理,那就不可理解了。
其实比这不合理的限行还有很多,但愿我们能尽早看到改善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