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要警惕掉入
“口红”和“杀鸡”陷阱
一个女性要美容,方法很多,有速成的,也有生成的;有短暂的,也有长远的;有外表的,也有内在的,当然还有内外兼修的。健身,是比较内在,比较长远的;读书,是更内在,更长远的。最快最外表,效用也最短暂的当然是化妆,最简单的化妆,或许就是涂一下口红。我在好莱坞影片里看到过比涂口红还速成的美容术:到洗手间里往头发上泼点水,五根手指当梳子,嚓嚓几下,摩丝就上好了。
现在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纷纷拉动内需,就像一群形容憔悴的老妇人们急于美容,有涂口红的,有泼水当摩丝的,有趣的是,她们之间还互相效颦,挤眉弄眼,让人肉麻皮紧。在我看来,最口红化的拉动内需措施,就是台湾当局发放的消费券了,大陆有不少地方政府还纷纷仿效,让人唏嘘。
消费券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让政府政策失允,二是让需求信号失真。虽然金融危机有如寒风,无微不至,无远弗届,但杜工部知道,在寒风中,广厦里的豪绅,和茅屋里的寒士是不一样的。政府发消费券是想吹点暖风,不论广厦寒舍都吹,这公允吗?政府政策要奉行的正义原则是,有利于改善最弱势群体的福利。其次,消费券所拉动的需求,是不花白不花的需求,不是真实的有效需求,而是外快式需求。被它拉动的生产能力很容易很快过剩,因为消费者一旦花完了消费券,就会再次捂住钱包。
中国政府4万亿拉动内需的救市政策更大手笔,也更带根本性,拉动的是长远生产性需求,而不是短期消费需求,投资的主要方向,都是基础设施和关键产业,绝对不是涂口红上摩丝。但也有人有疑问,比如,有个叫张海良的就在价值中国网上问道:“4万亿,究竟拉动了谁的需求?”以他的观察,似乎拉动的主要是官员的需求:
“——各级发改委及各核心权利部门大院里,周边的酒店、招待所、饭店、停车场,到处都人满为患,熙熙攘攘;
“——在2009年元旦以前,北京各大商业购物卡的销售火爆十足,虽然用尽了排队、托关系等方法,但还是一卡难求;
“——北京市内的各大小烟酒店在一段时间内断货;
“——各机关家属院里里外外,一时名车云集,人员来往络绎不绝;
“——各省市地方官员暗地里,把‘保持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做为春节前的主抓工作;
“——从海南岛到哈尔滨,一度冷清的休闲娱乐场所、高级酒店等地点,住满了各部委,各项目的负责人等等。”
张先生以上观察是实证性的,到底有多大真实性,很难判断,但从逻辑上看,4万亿救市资金,创下了共产党执政以来最大的政府投资则是肯定的。虽然旧体制下,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但即使到了80年代初期,全国资产总价值也不过5万亿元。改革开放后,投资主体从政府渐渐转向企业。这一回,政府突然扮演起救市主,动手切起了1949年以来最大的一块蛋糕。经济学家们一般都同意,政府在配置资源上常常是无效的,这就是为什么4万亿的蛋糕快切完了,老百姓的盘子里还是空的。
也有人担心4万亿在拉动了官员需求之外,拉动的是外国的需求。这回中国采购团风光无限、牛气冲天地到除法国之外的西欧各国采购,其资金应该就来自那4万亿。
其实,真正让人担心的,还不是官员需求和国外需求的被拉动,而是企业和居民的有效需求没有被拉动。不仅如此,更令人担心的是,企业的需求不仅没有被拉动,还可能被削弱。按照经济学原理,所有的政府开支最终都来源于税收。政府的开支越大,纳税人的负担只能越沉重。这样,拉动内需就有两条思路,一条是杀鸡取卵,另一条是养鸡下蛋。杀鸡取卵的思路,就是通过增税扩大政府投资;养鸡下蛋的思路,就是通过减税来增加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除了税收部门以外,一般都认为中国的税收负担相当沉重。2007年,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在亚洲荣登榜首,在世界中了“探花”。虽然中国的税收部门对这个排行榜嗤之以鼻,但它自己也不得不承认,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49442.73亿元,比2006年增加11806亿元,同比增长31.4%。而据世界银行估计,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1.3%,税收增长率接近经济增长率的3倍。
令人高兴的是,最高决策层再次高调提到继续拉动内需问题,同时,还提出了所得税改革,减税意图相当明显。不过,减税也不是万应灵丹,它可以减轻有收入阶层负担,拉动有效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但失业者和农民依然是春风吹不到的玉门关。因此,减税政策应当伴随失业救助和三农补贴,这比发消费券的“口红”政策和政府投资的“杀鸡”政策或许更有效些。
希望金融危机中的各国政府能从化妆师、屠宰师变成健身教练。以我之见,迄今为止,市场机制仍然是缺陷最少的健身器械。
2009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