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70多年后的重现
□何天恩
2009年3月2日17:02:36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这是一段大家并不陌生的文字。七十多年前,叶圣陶老先生把反映当时社会不公的这样一件“多收了三五斗”的小事写成文字,他老人家可能没有想到,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国后30年时间里,曾经有几代人是念着这篇文章长大的,其中包括笔者本人,更令他老人家绝对想不到的是,新中国成立60年,共产党建党88年的今天,“多收了三五斗”竟然还演绎在我们社会、生活中间,而且,其影响面和恶劣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多收了三五斗”的大意是,农民依仗年成好多收了粮食,但却因为米价被资本家打压,而实际没有增加收入,最终难逃被压迫、被剥削的宿命。
那么,现代版《多收了三五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相信每个朋友都可以罗列出一些具体的、鲜活的、血淋淋的案例,这里就让笔者我来举个实例。
在浙江西部与闵、赣、皖交界的衢州地区,多年以来一直盛产一种水果——衢州椪柑,由于2008年夏秋季节雨水调匀,致使当年衢州椪柑大面积增收,预计增收幅度在70%左右,采收季节,果农恰似叶老笔下描述的那样“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于是经过精心的包装、防腐处理,本以为就等着好收成了。谁都不会想到的是,结果“希望犹如肥皂泡”,整个衢州地区出现严重的椪柑滞销,实际销售量仅占总产量10%不到,勉强销售的10%其实际售价仅往年的20%左右。如果用颗粒无收来形容2008年的衢州椪柑,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因为,按照实际生产成本计算,能够拿回成本而不亏本的农户估计还不到10%,而实际造成生产亏损的90%农户其实际亏损额度估计在户均2000元左右。
眼下还有50%的待销椪柑滞留农户家中,其命运估计大多将以倾倒、抛弃为结果。
当年的农民朋友多收了三五斗后,只是没有增收或适度的减收,而如今的橘农丰收了以后,其结果却是完完全全的绝收。
当年叶老写“多收了三五斗”,其目的是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万恶的剥削制度,而如今,农民丰收却绝收,似乎没有人应该承担责任?也似乎找不到究竟错在哪里?
然而,现今的农民朋友与叶老笔下的“旧毡帽朋友”的命运却是惊人的相似,“租还是要缴的,为了雇帮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如果说还有叶老没有想到的、农民朋友大不如前的生活境遇的话,那就是:不管怎么绝收,但孩子高昂的学费还是要交的;若有个生病身痛,再贵的医疗费还是要付的。。。
至于是不是有条件也把房子修一修,盼年成好、身体壮已经不管用,因为,外面打工赚点苦力钱的也回来说“工作不好找,而且工钱不好拿”。究竟“为什么工钱不好拿?”却说,做房地产的老板房子建得太多,卖不出去!
都说因为经济危机,那么,这经济危机是哪来的?怎么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有经济危机吗?这些可能叶老先生也弄不懂。
当年我们还是孩子的年龄只知道“多收了三五斗”是写“旧毡帽朋友”贫穷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贫穷和悲惨?是谁让他们这样贫穷和悲惨的?
如今,我们已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也正置身目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似乎还是不明白农民朋友为什么还是摆脱不了“贫穷”二字?究竟又是谁使当今的农民朋友置身于悲惨的命运之中而不能自救?
衢州橘农所面临的情况只是中国数以万计农民所面临困境的一个宿影,关于农民朋友丰收却绝收这样一个事例,也许有其特殊性、片面性的一面,但农民、农村、农业落后的发展现状却是铁板订钉的事实。
30年以来,曾经有个“不争论”的逻辑把关于“姓社姓资”的讨论封杀得严严实实,30年以来,又是一句“让一部分人先富”的白猫黑猫理论使少数人富裕了、繁荣人,问题是,关于“三农”、关于“姓社姓资”现在还是不能讨论?还是“不争论”吗?
“多收了三五斗”也许已经是遥远的记忆,但愿“旧毡帽朋友”的身影不再是人间一道恶煞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