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民代表,你有要求我的权利”。如此怎能不让人留恋呢?


  十来天的时间过得真快,本年度的全国两会已然落下帷幕。或许对于一些代表委员以及官员而言,他们将松一口气,并来一次时态转换,把“两会时态”转入正常时态。但对于公众而言,却显然期望能将以积极、向上为主旋律的“两会时态”保持下去。

      公众为何有这样的期望呢?无非是因为“两会时态”有着非常鲜明的时态特征,在这样的时态之下,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能得到更大的保障,公众更有当家做主的感觉。

      特征之一是开放。会场里的审议、讨论是开放的,没有什么话题是不能谈论的禁区,从4万亿投资的使用与监督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再到借助网络监督不法事件,各种宏大命题都被深入探讨,质疑的声音也被原声播放;一些焦点事件和案件,比如“躲猫猫”事件、周久耕事件、黄松有案件等,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应。

      特征之二是民主。许多问题都进行了辩论,不少诉求得到了表达;一些建议虽然有些“雷人”,但也在会场内外被平和地讨论,甚至是得到了某些鼓励。

      特征之三是批评和监督的力度明显增大。有代表质疑财政预算报告中的“其他支出”到底是什么支出,有委员炮轰景点门票在全球居于高水平……这种批评和监督不仅体现于作为监督者的代表委员与作为被监督者的政府部门及官员之间,一些履职不当、不力的代表委员也受到了猛烈抨击,钟南山代表痛批某些代表“发言10分钟,其中8分钟是歌功颂德”,高晓声委员直言“政协委员的一些发言的水准和思想深度还不如网文”。

      特征之四是官员的姿态变得谦恭。许多平日里记者很难采访到的官员变得平易近人,甚至是主动向记者透露本地、本部门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示“目前并无个税起征点调整计划”遭到委员质疑后,他重新表态说“起征点不上调是个误会”。

      开放增强了公信力,民主有利于广泛共识的达成,敢于直言的两会“炮手”让公众感觉自己的托付没有被虚置。特征如此鲜明,感觉如此不同,“两会时态”怎能不让人留恋呢?

      不过,期望归期望,留恋归留恋,实事求是地说,“两会时态”在眼下恐怕还很难成为常态。需要看到的是,“两会时态”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特征,是由于两会万众瞩目,数以千计的记者在会上“掘地三尺”,代表、委员以及官员都在会议的平台上被审视,再加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良好示范——— 胡锦涛在看望政协民盟、民进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请政协委员们多指正,温家宝则对向其讲烦心事的代表说,“你是人民代表,你有要求我的权利”。而当势异时移,且又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撑,时态大约就会随之改变。

      在开罢两会之后,某些代表和委员或许会重新归于沉默,某些职能部门施政或许又变得不再公开透明,某些官员或许又变得不可亲近,自下而上的批评和监督或许又变得异常艰难,公众的表达或许又变得塞滞不通……并非“以极大的恶意”进行揣测,这些显然都有着极大的可能,甚至说是可以预见的。

      开放、民主、监督有力、官员谦恭等,都不该是一种奢求,它们应当是这个社会的常态,倘若其随着两会的闭幕而迅速“变脸”,那只能说明我们还存在着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全国两会闭幕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代表委员履职也告一段落。在人大、政协会议闭会期间,代表委员仍然要保持监督的态势和力度———这种日常的监督更需要大有作为,而不应被弱化。虽然“人大监督与一府两院的工作,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是相互掣肘,不是唱‘对台戏’”,但人大的监督还是不能疲软,在面对违法违规行为时必须体现出足够的刚性和力度。政协也一样,理应依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等的规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毋庸讳言,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社会监督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支持人民政协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改革完善殊非易事,但必须坚定地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唯有该激活的权利都得到激活,该进行的监督都坚决进行,官员们才会像两会期间一样谦恭。“两会时态”的特征何时不再鲜明,或许这样的时态就已经成为常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