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繁简并存不是长久之计


汉字繁简并存不是长久之计

丁启阵

 

最近两年,网络上几次出现关于繁简字的大规模论战。几天前,某门户网站的一位编辑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参加汉字繁简的争论呢?文字不就是个书写工具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值得大家都来认真思考一下。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汉字不是一个缜密封闭的符号系统。尽管许多国人视汉字为神圣之物,但实际上,作为一个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存在着许多缺点:字无定数,字无定形,字无定音,字无定义。字无定数,谁也不知道汉字究竟有多少个,谁也不可能认识、掌握全部汉字;字无定形,谁都可以对它评头论足,谁都可以对它进行改良,谁都可以反对改良;字无定音,不同方言区、不同时代的人,都可能写别字,是非混淆,在所难免。字无定义,同一个汉字,认识水平、掌握程度可以千差万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总而言之,汉字不是一种精练、高效的书写符号系统,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可以看出优点,也都不难发现缺点。毫无疑问,汉字的这些特点,给没完没了的争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汉字繁简字体的选择关系到每一个人。只要是使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或多或少使用汉语的外国人,无论是居住在中国境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居住在大陆地区还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无论是研究文字学的还是不研究文字学的,不论文化高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党派,使用汉语幅员最广大、人口最众多的大陆地区政府在繁简字上的任何选择,都可能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触及所有人的私心杂念,牵动所有人的情感神经。因为汉字的使用,阅读、写作,是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日常功课。由于十几亿汉语使用者,所处国家、地区不同,用字习惯有别,对汉字的认识各不一样,不管是继续使用简化字,还是恢复繁体字,都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论战当然是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

其次是,“汉字人口”存在着三大分野。包括中国境内和中国境外、海峡两岸在内的所有汉语使用者,存在着如下三大分野:一是政治分野,二是文化分野,三是习惯分野。政治分野,主要指使用简化字的大陆和使用繁体字的台湾两大政治营垒的对立,香港、澳门介乎两者之间,此外也有为数不少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之人,鼓噪喧哗,煽风点火。虽然文字只是书写符号,跟政治不是一回事。但是,政治利益分歧,往往会以文字作为借口、突破口进行交锋。即使双方都不把文字作为借口、突破口,文字的遭遇也如同池鱼——城门失火,必然殃及。文化分野,就目前而言,主要指继续学习西方科技制度和自尊自信国粹兴国的价值观念的分化。主张继续学习西方科技制度的,评价文字时必然以简便为贵;而主张国粹兴国的,肯定视祖宗使用过的文字为瑰宝。习惯分野,一目了然:从小使用简化字、对繁体字不熟悉的人支持简化字,从小使用繁体字、对简化字不熟悉的人支持繁体字,都是习惯使然,无可厚非。

当然,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原因之外,也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原因。例如:争论门槛低,文字人人皆用,利弊优劣,谁都可以慷慨激昂地说出自己的一两点意见;汉字一开始创造出来的时候就是用软(毛)笔书写的,笔画有轻重、粗细、疾徐等各种变化,汉字的艺术性,使得无法统一的审美趣味在这里交会;如此之类,不一而足。

我估计,汉字的繁简之争,还将继续下去。除非不久的将来出现一个秦始皇那样的人物,以铁腕推行“书同文”政策,彻底摒弃异己字体。繁简并存决非长久之计,那将争论不息,贻害无穷。

                                                  20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