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一下没提案的政协委员名单如何?


3月1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截至2009年3月8日下午2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571件,经审查,立案5035件;参与提案的委员1987人,占委员总数的88.9%。(3月12日新华网)
   参加十一届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委员是2235名,实到2160人,缺席75人。有提案的1987名政协委员写提案,至少有248名政协委员没有提案。要知道,这个数量,甚至比一届县市区的政协委员还要多。一个高规格的会议,竟然有一个相当规模地级市的政协参会人数没有提案,这可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尽管没有影响我们的政治决议表决,但表现出我们的政治协商会议出席的会风和会议制度的改革问题,也体现了我们的会议制度需要改革的方面。这个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们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建立在休憩与共、肝胆相照的基础上的一项民主制度制度,这一点毋庸置疑。单就我们的委员提案质量来看,可以容许参差不齐,但没有提案的委员还能不能算委员,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对会议制度的商榷。同样,这种对待人民意愿漠不关心的态度,应当完全追究。
   自1990年开始,我们的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中出现了一个至今让人们无法理解的现实,就是代表中,来自同级别会议以下的代表、委员属于很少,而来自逐级领导的数目,几乎占去了95%(当然这个数字缺乏正确统计)。就是这个很少的人群中的代表委员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老板和当地名声吵杂的“人物”(乡级最低级别是村委会主任;县级最低一级的代表委员是乡镇书记、乡长和所属乡镇企业老板;地市一级的代表和委员中,真正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就很少了;到了省级,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就微乎其微;中央的会议就可能更少了),而真正知道民情和生产经营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他们代表百姓向上级反映情况的机会。原因是占据的数量太少,所以就形不成一种共鸣。
   这些年来可好,好就好在我们的国家领导人经常深入农村、厂矿和企业、社区调研,尽管在有几个别别有用心的地方官员事先设计了领导的视察路线,但这届公仆们总是设法要知道社情民意,所以这些年来,有些地方官员叫苦不跌,天天喊“做官难!”
   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是表达人民诉求的政治场所,应该是实事求是反映民声的地方,但就在这种良好的会议制度上,有人就是出洋相,叫嚣“看病不难、看病不过贵”。可见这种不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声音是多么“豪迈”、多么“雄壮”?事实上,这种声音不是他们自己的声音,而是他们“集团”的声音,也是他们必然的选择,如果这种“民主”的声音一直蔓延,那我们人民的政治舞台就会变成个某集团的舞台。假如我们改一改会议制度,把真正敢说话,而且敢说实话的人让他们去作委员和代表,我想我们的政治舞台是不是就更加民主了(当然,我不是说现在的政治舞台不民主,而是非常民主)。如果这种不负责任的“看病不难、看病不过贵”的声音依然顶着报告代表某个集团的话,我看“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是很难实现。
    为此我建议,公布一下没写提案的政协委员名单,这不仅能促进委员和代表的责任感,也能促进我们现行的会议制度和会风的改变。看来改革会议制度,要从多增加普通百姓入手,这样比各级官员做代表和委员可能收效要好。因为,他们所能为国家提供的情况,恰恰是他们生产生活中和身边的实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