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信:谁来关心企业的盈利问题


       企业有多么重要:没有企业,就没有大量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就业,没有充分就业,就会出现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没有企业,国家税收就会大量减少,税收不足,政府就不能养活大量的公务人员,就不能有效地发展科研、教育、军事、医疗卫生事业,也不能建设其他基础性经济设施,就更谈不上国家的强大了……然而,盈利状况不佳正在困扰着垄断行业以外的实体产业中的许许多多的企业,需要社会予以关心。

企业存在的重要理由是它能够盈利。在企业有着良好的盈利表现或盈利预期的情况下,它才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雇用工人的人数和上缴的税收也才会增加;在企业盈利减少或者盈利预期不好的情况下,企业会通过收缩生产规模、减少员工数量等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保持盈利;在企业已经不盈利,又看不到盈利希望时,企业就会选择各种方式来关门歇业……
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事实是,除了垄断性行业中的企业外,全球大多数竞争充分的行业中的工商企业的产品单位利润一直在不断降低。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单位产品利润下降时,企业通常会本能地通过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方式来保持综合盈利水平。然而,90年代末以后,当众多的企业都在通过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来弥补单位产品价格下降导致的利润损失时,供应过剩的现象也就随之出现。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生产越是过剩,价格越是下降,企业越是竞相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来力图保证盈利(这跟经济学上的“供给定理”存在着不一致)。比如汽车业,当每辆汽车的销售盈利率下降时,汽车公司总是会本能地竞相通过增加产销量(包括推出新产品)来维持综合利润,结果是产量更趋于过剩,单位产品的盈利更进一步降低。在过剩的情况下,偶尔也会有企业减产,但随即是其他企业以增产予以填补。家电业、服装业、饮料业、玩具业和工业品上游众多的加工业业的情况也大致相似。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5-2008年间,世界上的许多企业之所以盈利情况出现了“回暧”,并不是因为在供应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取得丰厚的利润,而是全球性通货膨胀(其背后的“黑手”是国际金融资本家在金融市场大肆炒作)带来的阶段性效果,即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后,企业纷纷调高了产品售价,其所调高的售价幅度高出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幅度。
在生产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不能继续通过增加生产和销售规模来保证盈利,企业就会变得十分脆弱(过去和当前,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以及其他大量公司的处境就是如此)。这时,如果出现银根紧缩、贸易保护、需求萎缩、政策性工资上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税收和汇率朝向对企业不利的方向变动,就会接二连三有企业倒闭。2007年以来,中国境内的大批企业倒闭就是这样发生的。在华尔街金融风暴到来之前,如果说一部分企业的倒闭在短期内还不足以影响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的话,那么由于大量的企业盈利压力已经到了极限(外向型加工企业平均只有2%左右的利润,其他许多消费品领域的企业的平均利润也只在5%以内),金融风暴发生后所导致的市场萎缩及银行信贷紧缩,就结结实实地给了许许多多企业以致命的一击。
另一点需要指出。近几年来,由于生产的大量过剩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每况愈下,在企业无望通过继续增加产销量来保证盈利的情况下,许许多多的企业将原本用于生产运营的资金抽调出来作了其他用途,这本身又影响了它们原来的业务,使原本利润低下的业务更加弱不禁风。一些企业为了缓解挪用资金后的流动资金不足,便开始大量地拖欠上游供应商货款,这又导致了上流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企业抽调的资金是用于发展新的实业项目,倒也可能不会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可偏偏它们是把资金投向了金融市场(特指广义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外汇、商品房地产等。下同)。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大量的资金涌入金融市场,导致了金融市场泡沫,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导致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又导致企业成本负担的进一步加重。更糟糕的是,金融市场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一旦泡沫破灭,那些抽调了大量资金投向金融市场的企业就从另一个方向又一次迎来了致命的一击,并殃及到了其他企业和大批的员工。2008年冬季,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位于东莞的香港合俊玩具公司倒闭案就是上述两大方面的因素加总的结果。大量其他公司倒闭的原因大致相似。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大量流向金融市场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大大地延缓了实体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转型和升级进度,使本来可以创新、转型和升级从而迎来利润回归的产业和企业没有及时得到创新、转型和升级。中国消费品领域的许多产业,之所以还停留在90年代末以前那样的低端的价格竞争的水平阶段,应该与此点有直接的关系。1998年以来,不断有知名和不知名的企业将大量的资金用到了开发房地产项目上,另有大量的企业将资金投向了股票市场,就是这方面的例证。当扭曲的金融市场的获利预期大于企业所在的实体产业的获利预期时,当金融市场确实一度放大或保全了它们的财富价值时,我们怎么能够期望那此沉迷于金融市场的企业(及其经营者)“回心转意”、沉下心来让其实体企业不断创新、转型和升级呢。中国自1998年以后证券和房地产市场一路狂奔以来,扭曲的“钱生钱”的财富游戏已经让许多人疯狂了。而且,大凡因此疯狂过的人,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地回到实体经济领域,因为金融市场使他们深信赚钱就是玩游戏,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实体经济中了。这样就从第三个方向给了企业以沉重的一击。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盈利问题的关心程度究竟怎样呢?我对此的观察和表达有三点:的确有所关心、关心的很不够、无意间造成了损害。
观察和表达之一是,的确有所关心。因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好处是那样的显而易见,所以一直以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没有忘记企业盈利的重要性,并且经常地会给予一定关注和关心,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盈利状况的关心。比如,每当经济统计数据显示某年度或季度行业和企业的盈利情况普遍较好时,我们总是洋溢出欣喜之情,因为这表明我们的经济运行是正常的,反之我们就会忧心。又比如,每当某一个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或萎缩时,我们就会呼吁进行“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并且会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予以引导和扶持。又比如,这次经济危机到来之前和之后,由于大量的企业出现盈利大幅度下滑或不盈利或亏损,并有大量企业倒闭了,各级政府便赶忙采取出口退税、费用减免、融资倾斜等措施予以挽救。
观察和表达之二是,关心的很不够。也许是受到西方经济学上“政府不干预企业的行为”观点的影响,也许是出于其他原因,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没有形成一套持续有效的关心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制度机制(对垄断性国企除外)。因此,在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表面呈现出一派繁荣,实则可能潜伏着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一般不会想到(自然也就不会做到)要如何帮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比如在这次经济危机到来之前至少两三年中,中国的许多企业便面临了许多显在和潜在危机,政府和社会除了呼吁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措施;在企业出了社会责任问题后,在强大的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政府才会出面责罚企业,但是在事件出现之前,政府却没有大力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比如“毒奶粉”事件。其实,中国的许多行业和企业并不是发展空间,也并不一定要超高比率地依赖于向国外出口高耗能、高污染的廉价商品,比如进行技术升级、进行产业链纵向整合、进行行业的横向整合、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等等。然而,要实现这些往往需要政府在金融、税收和其他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国政府除了一直在竭尽所能地帮助国有企业外,对于民营企业,尤其是对于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帮扶力度十分有限,所持的基本上只是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在大多数时候,政府只有在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影响到税收和就业的情况下,才记起帮助企业的重要性。还有两个问题值得一提:一是,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向企业征收的税率之高在全世界手屈一指,这早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沉重负担。高额税收间接造成的问题是,在竞争的压力下,可能会导致许多企业违法和失德行为的发生,对企业家的心理伤害更可能是巨大的。二是,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不能大力保护知识产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意创造。
观察和表达之三是,无意间造成了损害。这种“损害”特指来自政府的财富导向政策的不良后果对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发展造成的间接抑或是直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财富导向的原因,中国的富人不断增多,他们的财富也在不断增加,而富人中相当多的人的财富,既不是用在了增加消费方面,也不是用在了投资实体经济方面,而是用到了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他们在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导致了金融市场泡沫,导致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也把有限的金钱转移到金融市场参与投机,这既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也导致了社会购买力的减弱。二是,政府发展金融市场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也解决了部分企业(主要是大型国企和商业银行)的融资问题,但对金融市场的放任发展却诱使大量的实体企业将大量的原来用于生产运营的资金跟风参与到了金融市场投机。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参与金融市场投机,不仅极大影响了它们的实体业务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而且大大地延缓了传统实体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转型和升级速度,更重要地是极大地损害了企业家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