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一切。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二)、发展情趣
情趣简单地说就是兴趣和爱好,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势,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高尚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它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养。而音乐审美中的低级趣味则把精神性的审美活动降低为官能情欲的满足,把获得生理快感作为唯一的终极目的。从这个意义讲,音乐审美情趣的高尚健康或庸俗低级,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他还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音乐教师把音乐作品中的优秀之作介绍给学生。这些作品形式上精雕细刻,内涵上丰富深刻。因而在审美上也要求有更高的文化与音乐修养。这里应该说明一点的是,教师本人应首先感受到音乐的内在美,应首先被音乐所打动,然后才能选择更有效的方法去实施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
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培养情感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索,且具有很高价值的一个科研课题,因为它在研究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既注意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又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认识他们互为条件的一面,又强调了它的和谐统一、同步发展的一面。情感教育已经不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位置已上升为教学目的之一,它和认识在课堂上处于同样的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四有”新人来说,情感教育、个性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在《二泉映月》中阿炳对二泉的描绘,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柄真挚情感的表露,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二泉”提供了感知的直感条件。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东西,这样情景交融,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目标和主旨。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范畴。它既包括作品所反映的景色画面,也包括一些自然声音的摹拟;既有人们特定的情绪体验,也有对人生、社会的抽象思考。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流于肤浅的表层认识,要通过自己的“导”把学生引入较深的审美意象之中,使之在每一段“虚幻的时间”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接受一次次感情磨砺,逐步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