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朝时期的敦煌


 

明、清朝时期的敦煌
1368年明朝建立。1372年,明将冯胜经略河西,取得初步胜利,但敦煌仍在元朝残部的控制之下。为了防止蒙古东进,冯胜在肃州西七十里处建嘉峪关,成为明朝西部边关,敦煌被弃置关外。1391年,明朝出兵哈密,沙州蒙古王子归顺明朝。1404年,明朝设沙州卫,仍用蒙古后裔统辖。1446年,沙州内乱,明将任礼率军入沙州,把沙州卫属下二百余户迁入关内,沙州仍由蒙古后裔占据。以后吐鲁番势力强大,1515年攻沙州蒙古,1528年占领沙州。1524年,明朝关闭嘉峪关,1529年放弃哈密。
敦煌在明朝初年就已成为牧区。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王朝一统天下。清朝建立后,采取了一些恢复敦煌社会经济的措施。
(一)移民屯垦、开设沙州。清康熙时开始经营西域,嘉峪关外的地域逐渐得到恢复。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今玉门、安西一带设立赤斤、靖逆两卫,雍正元年(1723)复立沙州所,三年后升为沙州卫。
雍正四年(1726)命甘肃56州县移民敦煌,并进行屯垦。同时还在党河两岸新修了水利工程,共开永丰、普利、通裕、庆余、大有等5条水渠,又分出十条小渠,形成支渠与毛渠纵横交织的水利网。截止雍正七年(1729),共移民两千多户,共开田12万多亩。
(二)修城建署、设置敦煌县。原沙州故城,因受河水冲击,城垣多已毁坏。故在雍正年间移民屯垦的同时,在故城之东另筑一座新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升沙州卫为敦煌县,隶安西同知。
(三)建学校、兴文教。敦煌建县后,除个别私塾外,尚无一所正规学校。时任知县的河北宛平县举人曾希孔,深感“涵育人才,以养以教”的重要,首先自捐俸银,积极倡建学校。在敦煌农商民众的支持资助下,创建了鸣沙书院。书院建成后,即招生聘师,传文授经。自此以后,城乡书院兴起,书院生徒增多,学风为之一振。

 
经过以上措施敦煌的社会经济开设复苏,逐渐恢复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人口也迅速增多,至乾隆年间已增至8万人。同治年间(1862~1874)敦煌地区再起波澜,陕、甘、新等地爆发的回民起义使敦煌一度成为回民与清军交战的战场。战乱中敦煌人口减少、经济衰退。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敦煌又发生了农民反对清政府肆意增加税收的抗粮斗争,这是一次农民自发的反抗封建剥削的正义斗争。
由于清朝的腐败, 敦煌的僻远,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没有及时为中国学术界所知。1903年视学甘肃的金石学家叶昌炽, 虽然接触到敦煌藏经洞出土经卷绘画, 但因为误信谣传, 以为藏经洞所出数百卷文物已瓜分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