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兼职过多 、 充当门面缘于利益之争


院士兼职过多  充当门面缘于利益之争 

李华新 

    前不久,浙江大学药学院论文剽窃事件发生后,处于风口浪尖的李连达院士无奈地抛出一个理由:自己在不同兼职机构中带有5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时间不够、精力不够。院士兼职过多,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2009年03月16日 07:48:16  来源: 人民日报  )

    “我国现有68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1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可是如果从各单位报项目的署名来看,应该有几千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介绍说。这“多”出来的数千名院士从何而来?来自于院士身兼多职。以李连达院士为例,兼职的头衔就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等十几项之多。 

高校在这方面最为明显,他们为争取一些项目聘请兼职院士来“充数”、“撑门面”,比如在支持重点高校的“985”工程的申请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此一来,学校的各项考核指标过了关,院士也能名利双收。 

在我国,一旦当上院士,就意味着能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院士成为众人争抢的金字招牌。高校为挤进一流大学的行列想方设法聘请兼职院士,院士数量成了衡量高校水平的标准。院士实际上也是很无奈的,而且作为院士已经不再仅仅是学术水平,而是在显示某种水平了。设想一下这样的兼职如此之多的院士,已经无力再继续从事研究了,因为这些所谓的兼职院士不仅自己有好处,而且更会给那些聘请单位带来好处,比如科研经费,比如更多的科研项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院士们自己是无暇顾及太多的学术的,因而发生拉院士的虎皮的人也就大有人在了。不过贺博士恰好是撞在了枪口上,把院士的名字署上的目的,也无非是提高自己论文的知名度,如果没有这位院士的署名,也许这样的论文就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了。可是因为他的论文有抄袭之嫌,因而也就牵连了院士,结果使得院士的兼职问题浮出了水面。

     院士兼职似乎是一股潮流,似乎院士兼职才是真正具有院士资格的,才有院士风度的,而那些不兼职的院士,那就是不是抢手货。那么这样的院士就只能是落寂的院士,因而也就是收入不丰的院士,可是兼职过多势必影响你的正事,那么,假如是我们的院士都成为一种面子,那么中国的学术水平就会出现问题,而那些打着院士旗号的人,就会更加疯狂,就会愈发肆无忌惮,就会因为数颗这样的老鼠屎,而影响了中国科技的一锅大汤,想想对于这样的事情,不较真是真的不行。

   不过话分两说,作为院士自己也要对兼职负责,万不可为了什么利益,或是碍于什么情面,而使得自己的学术清白受辱,使得自己的人格出现为人诟病的不光彩。而对于贺海波之流则是决不能姑息。有人说,这是杀鸡给猴看,看看也是应该的,至于是否能够起到以敬效尤的结果,还是需要实践来验证。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