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圭臬之镜:
“范振喜精神”唱响时代新风尚
编者按:
为了总结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宝贵经验,研究探讨如何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国社会问题研究院、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乡镇(民营与中小)企业委员会联合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将通过总结、比较典型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以从中提炼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模式,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逐步形成能够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理论。通过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理论、新政策,制定新措施,建立新体制、新机制,为各级政府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实践依据。
课题组与《中国社会观察》杂志在续江苏张家港永联村(江苏永钢集团)之后,把目光投向了“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排头兵单位,十六,十七大党代表范振喜带领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我们将深刻研究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欠债8万元、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的“一穷二乱民心散”的后进村发展成为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村集体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全国文明村镇”?带领着村子的人居然是一个身患血癌十几年的年轻人?探索周台子村的崛起和范振喜精神的出现是否有它独特的基因,这种模式和精神是否有可能被复制到其他地方。
身具改革之雄心
“为民造福壮志”千锤成金
范振喜是改革的孩子,他走的是一条改革之路。
1978年12月18日,290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焦点人物,他在1978年再次复出后,先后与里根、撒切尔、基辛格、密特朗紧密握手,并比戈尔巴乔夫更早地推行了中国式的“新思维”——改革开放。这一年,范振喜刚刚16岁,他从报纸上知晓了神州新时代的启蒙气息。
周台子村是范振喜出生并成长的地方,这个普通的北方村庄对外人而言并不一定打眼,对范振喜则是圣地。今天我们说周台子村的发展凝结了范振喜的心血,这是一定的,不过未免简单。周台子村发展至今,其中自然包含不尽周折,我们更愿意探讨的是过程。
对于理想,前人有很多精辟的描述。范振喜当初的理想并没有离开这些先哲对人生的圈点,他的理想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与一个普通人并无两样。然而,在改革开放的第九个年头,他的人生开始了第一次重要转折,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深植他的内心。
1987年,上级派工作组进驻周台子村,分别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物色、推荐村支书人选。在部队就入党的退伍军人范振喜进入工作组的眼帘,这位村民公认的思维敏捷、做事踏实的年轻人,在随后的党员大会上,被大家投票选举为村支书部书记。范振喜时年25岁。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以为范振喜捡了个好差事,然而,只要你了解周台子村之前的实况,你就会佩服范振喜的勇气。
周台子村所在的滦平县系国家级贫困县,而有着510户1900多口人的周台子村则是远近闻名的的特困村,俗称“一穷二乱人心散”。村集体仅有的一把破椅子外加8万元外债,人均收入不足400多元,而打架斗殴、乱砍滥伐、赌博偷盗时有发生,村民打官司告状不断,村支书长期没人愿意干,就连村里的闺女都不愿意嫁在本村……范振喜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乱摊子。
在村民的期望下,范振喜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拼了命也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范振喜自此迸发出崇高的理想,成为他履行党员本性的终生信念,并成为日后岁月里数次帮助他撑过难关的精神支柱。
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曾想范振喜第一把火烧到了自己家。村里的8个矿点都由个人承包,群众对此心有不忿。而8个矿主中,其中一个是范振喜二哥,范振喜决定先从二哥入手,收回矿点由村集体管理。二哥无法接受,当众指着他鼻子说:“哪有你这样的,刚当了个小官,就先整自家人。我到死也不会再认你这个兄弟!” 范振喜依然“我行我素”。收回全部矿点后,村里每年增收10多万元,10万元在20年前对一个村来讲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范振喜并不满足于此,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带领村民清理欠账、垒坝扩田、栽树建厂,翻盖学校危房,摸索出一条“治乱、治穷、收人心、抓企业、强经济”的改革思路,周台子村从此旧貌换新颜。
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范振喜一开始就重视基层领导班子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将其作为周台子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年来坚持贯彻落实基层组织的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经过努力,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开始形成。
胸怀开放之远见
“周台子村模式”万炼出炉
范振喜是开放的孩子,他走的是是一条开放之路。
1992年,没人意料到邓小平的南巡之举会引发中国改革开发的新一轮风向。88岁的邓小平以他无人匹敌的影响力,在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时,给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
1992年的周台子村,在范振喜的带领下走过了第一个五年,已经成为附近村子学习的榜样,而范振喜心目中则有了新的规划。
正当此时,身患血癌的身体诊断结果差点将他击倒……
治病需要10万块钱,这对范振喜是个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于是一幅感人的情景出现了:乡亲们第一时间自发为范振喜捐款,短短几天凑了10多万块钱。10多年后,范振喜始终没有那一幕幕经历:70多岁的孙守兰老大娘,抖开手绢,颤巍巍地递给他一沓子零钱:“这是我卖鸡蛋攒下的50多块钱,你拿着吧。”去北京做手术那天,几百人含泪将范振喜送到村口;常年把他当“冤家”的二哥则到医院为他献了骨髓。在死亡线上挣扎了4个多月后,范振喜重回周台子村,报答乡亲们的强烈愿望促使他坚持带病继续奋斗在一线。
这一年,范振喜计划筹建选铁厂,上百万启动资金对当时家底还薄的村集体,又似乎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难题。贷款无门,最终范振喜决定向村民借。他在村民大会上说“赔了,我和村干部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钱还给大家,赚了,是大家的。”不到半个月时间,村干部们按了230多个红手印,筹到七十多万资金,铁选厂开始动工。该厂第一年就有了收益,不仅还清了村民们的钱,而且还分了红利。村民们的积极性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范振喜的规划下,果品加工、花炮、制砖等6个村办企业先后组建成功。
2001年春天,全村1500亩即将插秧的稻田面临大旱,范振喜在打井工地上苦盯48小时,机井出水了,他却患上急性心肌梗塞被送往医院抢救,连续昏迷72小时,在村民的企盼中奇迹般苏醒过来。不少人劝范振喜身体为重,却没想到他出院之后立即又出现在村委办公室……
2002年,周台子村成为承德市最富裕的村。范振喜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参加完十六大回到村里,范振喜心里铆足了劲:固农、强工、带“三产”、促文明,利用5到10年的时间,让周台子再上一个新台阶。村里先后投资500万元,三次扩建学校,开通了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小学生免费上学,高中生每年奖励1000元,大学专科生每年奖励2000元。 2002年以来共投资1亿,实施了小康新居工程,已建成3室1厅住房49栋共408套,全村80%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新楼房,家家安装了有线电视,户户拥有自来水和供热装置。逢年过节村集体向每人发放礼品,人均一年享受福利达806元,不仅吃穿不愁,而且教育、医疗等都有了保障。
2004年,范振喜作出一个大胆决策:收购地处本村、年产18万吨铁精粉的承德启星矿业公司。第一年,企业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3000万元,如今已经收回上亿元投资。
此外,范振喜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将全村1100亩分散经营的水田耕地由集体统一规划,集中投资整体治理,把大多数农民从耕地上解放出来,使少数种田能手成为农业工人;他推广荒山绿化美化工程,将经济效益造林与环境美化造林相结合;他立志以现代农业为目标决心努力经过几年努力建成河北省农业企业和国家龙头企业。
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一年,周台子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不足500元增长到了8000元,集体资产达到1.3亿元。也是这一年,周台子村获得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称号。
2007年,全村实现工业产值3亿元,上缴税金5000万元。而村民的评价是“振喜从不瞎花群众和集体一分钱”,“有振喜在,比养个儿子还强”……
仔细梳理,我们发现,周台子村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村建设其实从20年前就萌芽了。2008年11月,在多位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部委领导参加的“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暨周台子村新农村建设实践”研讨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农村基层代表一致认为,周台子村在新农村的过程中,把生产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把壮大集体经济,致富群众作为第一责任,坚持共同致富,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固本之策,坚持以人为本、文明建村,真正贯彻和落实了“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两大主题,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周台子村的发展之路,对于贫困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典型示范意义。
汇聚时代之典型
“范振喜精神”成全民财富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充分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说明了基层组织的重要性。而范振喜的事迹也用事实证明,重视基层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最英明决策之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搞好基层建设,把改革开发的基因深植于社会各个层面,就会有造福人民的现实回报,就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增添最耀眼的力量。
“20世纪的历史毫无疑问是经济的历史。重大事件与变革都发生在经济领域,经济变化是隐藏在生活其他领域的变革后面的推动力……”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布莱德福特·德龙一如往常发出他睿智的声音。周台子村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首度轮回里,也呈现出一种中国农村发展变革的经济推动力。20世纪的农村发展史多少是一种模式之争,对于周台子村多年来的发展,农村、农业、农民等方面的和谐建设,它描绘了中国农业的局部发生的变化,它的发展路线是一条富有传奇的曲线,在这条曲线里,有鼓动人心的崛起,也有内部挣扎的裂变,在它蜿蜒向前的路上一直有人民的集体智慧,一直有“范振喜精神”的探索与指引。21年来,村里每次换届选举,范振喜都以全票连选连任。范振喜先后被选为“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10多次获省部级表彰,4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党内介绍了范振喜先进事迹,时任中组部部长张全景批示:“农村应选范振喜这样的同志当党支部书记。” 而另一方面,范振喜的身体却不容乐观:血癌、心肌梗死、脑出血、心脏病、干眼症、严重失眠……每天要吃的药有一大把,但他从不抱怨,从不言退,他说,“为乡亲们工作,是我战胜疾病的最好武器。”
周台子村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影响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最为关注的阵地之一。其实站在中国新农村建设整体的高度,周台子村在30年改革开放历程里所做的积累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范振喜带领周台子村走过的21年历程是一幅典型的画卷,它影响的不仅仅是周台子村村民几代人的日常生活,它更是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范振喜精神”的最有力佐证。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千千万万个周台子村,需要千千万万个范振喜。
范振喜带领周台子村走向富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他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相信党,相信人民,不断攀越奉献的阶梯;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基层建设过程中不畏成见,愿意尝试新的发展方式;他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勤政为民,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他艰苦创业、迎难而上、大公无私、敢于牺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他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独具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感知到急速的社会变化,像持续了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一样,它一直在为我们提供解读中国未来的新角度,周台子村和范振喜同样在这种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为我们提供了新模式和新内核。在此重要的历史时刻,“范振喜精神”具备了新时代的典型性、普适性、实践性,在全党和全农村具备充分的推广性,范振喜不愧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他必将创造更光辉的人生之路,必将在中国农村发展史留下重要的一笔。
“到2020年,周台子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8000元。不仅是小康村,还是生态文明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这是范振喜给周台子村和自己定下的远景目标。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课题组成员: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任玉岭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编辑部主任余昌淼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国有企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贾华强
中国社会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国有企业委员会副主任苟君厉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理事 穆占劳
执笔:
《中国社会观察》杂志副总编辑 盛明明
《中国社会观察》杂志主笔 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