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运官* 王涛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2)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全湖面积
1.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据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环境状况公告显示:2006年,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年均值分别达到Ⅲ类、Ⅳ类水质标准,但由于总氮污染严重,湖体水质仍为劣Ⅴ类,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在21个国控监测点位中,无Ⅰ~Ⅳ类水质,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分别占14%和86%;环湖河流为中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BOD5和石油类,87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20%,Ⅳ、Ⅴ类占49%,劣Ⅴ类占31%[1]。可见,太湖氮、磷污染仍很严重。
图1 苏锡常耕地面积变化情况(1995-2006)
太湖流域内有耕地151万公顷,其中水田124万公顷,旱地27万公顷,复种指数200%,稻麦轮作是太湖流域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随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加快,近年来太湖流域耕地面积呈缩减趋势(图1)。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市的耕地面积,2006年比1995年已缩减了38.4%,其它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缩减。
图2 苏、锡、常农用化学品施用量的变化
图3 苏、锡、常主要年份农用化学品单位面积用量
1.2 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对畜禽肉蛋奶的需求量一直在不断提高,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对太湖周围区内面源污染的发展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太湖流域人口密度高,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畜禽产品的需求量大,大批规模养殖场建在了城市的近郊区,据统计,环太湖流域有大约2000多家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相对于化肥,畜禽粪尿养分含量低而运输成本高,施用费时费工,另外,畜禽粪尿的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往往在难以处理的情况下,将农田作为最终的处置场所或直接排入太湖和附近河道。因此,太湖流域大量的畜禽粪便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就直接或间接的排入太湖,造成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N、P等营养盐的输入一直没有削减。
1.3 水产养殖业污染现状
近年来,太湖围湖利用面积逐年扩展,围网养殖增长迅速,尤其是1995年以后。据统计,1990年太湖围网养殖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