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基工程”企业青年讲座·之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它首先要回答,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发展目标的判断,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怎样看待社会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表明了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种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应当是共同的。这是一个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准确把握,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现实的科学归纳,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问题。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意识形态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引导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我们更需要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重视和巩固社会的理想信念,确立和壮大民族的精神支撑。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尊重和包容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决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律,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理想是灯塔,是风帆,是引领社会进步的航船。
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更加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见证了这一点。历史和实践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
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因此,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而共同奋斗。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就必定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第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自身修养、传统习惯等起作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精神力量。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想、精神和基础,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