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酱油”“俯卧撑”到“躲猫猫”


  从“打酱油”“俯卧撑”到“躲猫猫”

  

  周仕凭

  

  自从有了网络以来,每年都会有一些“热词”诞生,而这些“热词”的诞生,往往就是因为一个事件引起的,从“打酱油”、“俯卧撑”到“躲猫猫”的一夜走红,都是如此。

  

  “打酱油”

  譬如去年流行的“打酱油”,刚开始我只是知道这是贾平凹的小说里的故事情节,在贾平凹文章《笑口常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原文如下:有了妻子便有了孩子,仍住在那不足十平方米的单间里。出差马上就要走了,一走又是一月,夫妻想亲热一下,孩子偏死不离家。妻说小宝,“爸爸要走了,你去商店打些酱油,给你爸爸做一顿好吃的吧!”孩子提了酱油瓶出门,我说:“拿这个去”,给了一个大口浅底盘子,“别洒了阿!”孩子走了,关门立即行动。毕,赶忙去车站,于巷口远远看见孩子双手捧盘,一步一小心地回来,不禁乐而开笑。

  可见,来这里打酱油的就是父母学了贾平凹的做法,把小孩子打发出来的,因为端的是“大口浅底”的盘子,所以一时半会回不了家,小孩子嘛,可能手里还有几个买酱油剩下的余钱,越发小心,又不知老爸老妈让打酱油的真实动机。

  后来,“打酱油”流行是因为这样一则新闻,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艳照门“很黄很暴力”的看法,这位市民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便因此流传开来 ,各种PS和改编风靡一时。由此“酱油男”一词在网路成为笑谈,甚至派生出了酱油族等网络用语。

  

  “俯卧撑”

  俯卧撑,这样一个体育用词,放在平时,除了爱好运动的网友或上体育课的师生会用得上,而要成为网络流行词汇的可能性几乎是0,同很多网络流行词汇(语)一样,此次之所以在网络中引来如此高人气,大概与其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在了特定场合不无关系。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县出现严重打砸抢烧突发性事件。关于事情起因和经过,网上一度有各种传言。7月1日晚,贵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新华网做了在线直播。发布会上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在介绍调查情况时说到,在李树芬溺水之前,与其同玩的刘某曾制止过其跳河行为,见李心情平静下来,刘“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几分钟后,8时整,天涯杂谈就出现了帖子:《我是来做俯卧撑的》。由此,“做俯卧撑”已不仅是体育运动,而被网友恶搞,连夜火起来。还有网友恶搞:“自从做了俯卧撑,腰也不痛了,背也不酸了,打酱油也有劲了”。

  

  “躲猫猫”

  “躲猫猫”其实是一种游戏儿童游戏。在网络上一直“默默无闻”, 2009年2月12日一夜走红,源于云南省晋宁县警方的用语:云南玉溪北城镇24岁男子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在看守所度过11天后却因重伤入院,因“重度颅脑损伤”于13日凌晨不治身亡。警察称其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受重伤。

  当地警方的描述展现的是一幅温情的画面,与人们头脑中看守所的概念大异其趣。几个狱友像孩子一样“躲猫猫”,这个因模仿孩子喜欢叠词的口吻从而散发出亲昵气息的游戏名称,为阴暗和暴力象征的看守所添加了一抹温情脉脉的人文主义关怀,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饱受诟病的中国式看守所和监狱的恶劣形象。然而不幸的是,这种修正随即遭到了颠覆,伴随着一条年轻的、身强力壮的生命的离去。

  

  北京小贩被城管追逐,被迫“跨栏”后骨折;俯卧撑;“躲猫猫”……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和游戏进入死亡地带,变成了一场场死亡事件的关键词,同时伴随着疯狂的流行和疯狂的谎言。人们身体的任一部位都成为死亡不可预测的因素,等待着一次匪夷所思的“诱发”。

  如果李乔明之死没有新解,那么,“躲猫猫”就与此前流行的“打酱油”、“俯卧撑”一样,成为又一个流行热词,因为,在“躲猫猫”的背后,同样深含着吊诡的语义,有关机关一定在掩饰着什么真相,伴随这个流行词,民众对公权机关将失去信任,甚至导致执法机构声誉的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