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硅谷著名的育成中心“橡子园”


     2月23日上午,在老朋友舒建华的介绍下,我们访问了橡子园育成中心,并对几位创始合伙人:龚行宪、臧大化和王大成进行了访谈。说起来,这几位的共同特点是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硅谷创业风潮启动时就来到硅谷,经过几十年创业,目前在硅谷无一不是声名赫赫。龚行宪早年创立了硅谷光通讯元件公司SDL,曾以四百一十一亿美元售出,创下当时全球最高购并交易记录,在硅谷华人圈被称作「光纤创业教父」。王大成技术创业起家,先后创立了一家硬件公司和一家软件公司,并且投资诸多房地产,总是能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而臧大化则是“痴情”于技术,创办育成中心前先后创办三家公司,从存储技术、硬盘控制器、电脑图像显示,到光驱等领域始终开拓着电脑技术的前沿。这三位精于创业的硅谷技术精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龚行宪介入美国政治颇深,曾协助克林顿进行竞选募款;而臧大化除了积极投身美国政治外,还是一名极为积极的“保钓”人士。

     几位创始合伙人早年都有丰富而成功的创业经历,在获得丰厚收益并进行天使投资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和提供咨询建议,逐渐整合成了一个合作投资的团队。在天使投资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尚有不足的企业,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创业家们甚至要亲自下手来帮助提高,橡子园育成中心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在孵化的过程中,商业模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一方面各位合伙人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产生了分工,利用个人的专长和技术优势对前沿技术进行把握。所谓投资,关键在于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而一个人的涉猎领域和专长难免受到局限,这样的分工无疑充分发挥了各人的技术优势,保证了 “篮子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和一个团队深入地接触。往往在投资之前,某合伙人已经和创业团队一起工作了一年的时间,从而对于要投资的案例充分了解,连进职调查都可以省去。虽然开始的时候麻烦一点, 但无疑保障了投资的质量。

     龚行宪开场就说,“很多事情就是风云际会”,这不但概括了橡子园的形成过程,也描述了橡子园的投资哲学:注重时机和环境。2001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橡子园在美国也遭到了寒冬,几个合伙人感觉有点吃力,便开始把育成中心的一部分搬到了中国大陆。同时,橡子园并没有投资互联网,而是扎扎实实的高科技领域。相比有些中国投资者需要马上有收入,橡子园对长期的开发更加看重,实际上这也正是几位创始合伙人的一贯风格。在国内,橡子园主要涉足的是生物制药、IC设计、光电等自己擅长的技术领域。尤其是在生物领域,利用国内丰富的样本优势和相对宽松的法律环境,橡子园高调进入检测外包领域。他们投资的外包实验室就坐落在中关村,是生物技术联盟(ABO)的旗舰公司。而投资的IC设计、光电元件公司也纷纷落户于清华科技园。

     听了他们的介绍,我认识到,橡子园的孵化实际就是“技术咨询+风投”和天使投资的中间地带,实际上面临的是怎么把当地的科技资源转化的问题。育成中心(孵化器)和天使投资结合在一起才能做起来,而做天使投资一定要自己创过业,譬如说柳传志、雷军这些人才能出来做天使投资。但是像橡树园这样的孵化也有问题,就像生孩子一样,孩子生下来要不要养?下一个怎么办?这些优秀的创业者不能只围绕人打转转。因此,我建议他们在全国几个一流的高新区,像中关村、张江、光谷做平台,关键就是找到优秀的团队。但要实现这一战略规划设想,不是一张纸的问题,而是引进战略资源,这就需要专业的咨询机构来规划设计。听了我的建议,几位投资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约定到北京之后进一步讨论战略合作。

从左到右依次是:张浩、梁明、赵慕兰、王德禄、臧大化、龚行宪、王大成

     橡子园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几位创始合伙人身上最纯正的硅谷精神。这种精神在三方面得到体现:首先是几位投资人的朴素和随和。我进入会议室时发现,室内的陈设都是最普通和简朴的,可能还比不上国内的一些孵化器,简直让人怀疑所有者的身家。这种不尚奢华的作风也正是和美国东部豪奢世家的最大分野。其次是对失败的容忍。“成者为王败者不是贼,投资就是这么回事。市场不对、技术不对就没有话说。只要不是被骗就没关系。”这就是几位投资者的淡然态度,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数次创业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心胸。而第三则是精神。最近美国很流行一本书——《Outlier》,里面提到了天才的共同特点,就是10000小时的入门勤奋。所谓硅谷精神就是每天工作12小时,正因为这样,这几位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人却仍然保持着对技术最前端的敏感和把握,以及灵活的调整、学习能力。这是我此次硅谷之行当中,对于早期硅谷创业者身上精神的深深触动。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2-28 | 访问徐郁清女士
2009-02-27 | 访聚光科技公司CEO姚纳新
2009-02-26 | 访硅谷美华科技商会两任会长杨俊龙、曾衍嘉
2009-02-25 | 从硅谷到128号公路,再到中关村
2009-02-24 | 参加硅谷指数发布会
2009-02-23 | 在硅谷搭建人脉网络
2009-02-20 | 从中关村到硅谷的空中暇想
2009-02-18 | 宁波要从“三江口”走向大海
2009-02-16 | 大批硅谷精英已回归中关村
2009-02-12 | 破解中华文明在硅谷发展历史中的密码
2008-09-16 | 王德禄:火炬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前瞻性成果
2009-02-05 | 你是企业家,商人,还是职业经理人?
2009-01-28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
2009-01-19 | 轿辰未来愿景
2008-12-29 | 中国企业在金融风暴中更要积极开发企业愿景
2008-12-27 | “慎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2009-02-11 | 解读硅谷与中关村的人脉密码
2009-01-31 | 俞正声“房价贵”喊出了百姓的心愿
2008-09-30 | 透过华尔街风暴,我们看到了什么
2008-08-01 | 对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再思考
2007-10-22 | 工业地产前途无量
2007-09-27 | 关于中国高房价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