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农村有一种专门捕捉泥鳅鱼的器具叫倒须子。一束用细柳条编织成的碗口粗细的篓子,篓子尾部是进口,一圈细而尖的柳条朝里形成一个漩涡状的茬口。泥鳅鱼被篓子里的诱饵吸引了,就从细小的茬口钻进去,但是它在篓子里面没法转身,后退又怕被柳条的尖稍扎着,于是被收篓子的人提起来,没有一条能逃脱的。
其实这篓子里什么机关也没有,只有进口处那一圈柳条是戗茬的,它是利用了泥鳅鱼尾部特别敏感,只要一触动柳条的尖稍整个身体就向前游动这一特征,断了泥鳅鱼的后路。假使泥鳅鱼敢于后退一步,那就没有哪条泥鳅鱼能被关进篓子里而束手待毙的。可惜的是,泥鳅鱼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朝后退,就只好在篓子里一直呆下去了,成为捕鱼者的美食。
置身险境而不敢后退一步,这类现象在动物界并不少见,然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也常常犯这类低级错误,甚至将自己推上了绝路,这就不能不令人遗憾了。当今世界,经济高度繁荣,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在这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里,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受着金钱、地位、美色……种种诱惑。这就如同倒须子里面的诱饵,那些心理失去平衡的人,那些被名缰利锁捆绑着的人,就如同那些禁不住诱惑而钻进倒须子里的泥鳅鱼,本来并未身陷绝境,但却不能悬崖勒马,瞻前顾后,最后把自己推上了绝路。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偕弟子外出“求教”,偶遇一捕雀者,见其所获猎物均为小黄雀,孔子颇觉奇怪,遂究原由。捕雀者答:“大黄雀机警,见网就逃避,小黄雀贪食,自投罗网。”听罢,孔子深有感触,对弟子叹道:“机警则远祸,贪食则亡身。所以君子则择交而从,以不贪为宝。”孔子的话很有见地。他由物及人,深刻提出了“君子”“以不贪为宝”的行事准则,警惕小黄雀贪食之祸,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生活中,类似泥鳅鱼、小黄雀之类的贪官污吏并不少见。他们之所以身陷囹圄,甚至走上不归路,要害就是禁不住诱惑,被名利、金钱、权力、美色所迷,最终身败名裂、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