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与“等车”
我从10多岁开始,乘有轨电车或公共汽车时主动给素不相识的爷爷、奶奶和抱小孩的阿姨让座——天经地义。我住在墙子河畔的耀华里,每路过河沿、或过桥时,看到满载的三轮车和大马车艰难上坡时,三两个小伙伴一起主动跑上前去,帮助推车上坡——理应如此。在得到车夫大爷淳朴的感谢时,我的心头荡漾着满足感。这种助人为乐的区区小事,在自己身上延续了40多年。
在下现已年过花甲,当了爷爷,但在国内的公交车、地铁上,甚至在我所任教大学的班车上,(除了我教过的学生之外)几乎没遇到年轻学子给我让座。对于站在他们身旁的老教师,弟子们或视而不见,或谈笑风生,或打情骂俏。
中午下课,走到新校区849路公交车站,几辆公交车一字排开,你就是福尔摩斯也难以判断究竟哪辆发车?年轻学子在预测将要走的车门口挤成一团,大家望眼欲穿地向公交车办公室伫望。数分钟后,司机犹如救世主般,器宇轩昂地端着大茶缸子踱来。他们和公安局警察一样,面无表情,与笑绝缘。学生们机敏地根据司机行走方向迅速调整步伐,一阵骚乱。司机傲慢地站住,将车门打开——于是蜂拥而上,拥挤不堪。各位教师,尤其老先生们无奈地站到一旁,最后上车,自然无座。
功利主义和言行脱节,在年轻学子身上颇有体现。在作文时,在演讲中,在思想汇报里,在加入先锋队的申请书上,时髦政治名词的使用,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说得写得极为纯熟。遗憾的是,这些标语口号与实际言行脱节。
我在国外讲学期间,在公交车、校内班车和地铁上,常有陌生的外国年轻人给我让座。从让座这件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昭示出我们的青少年教育并不成功。“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学子为数不少!学校领导都有专车,有司机接送,他们忙于迎来送往;团委、学生处领导热衷于张挂横幅标语,对此茫然不知或以小事忽之。其实,整顿公交站的上车秩序,身强力壮的学子为老年体弱的师长让座,并非“挟泰山而超北海”,只要思想教育和措施到位,问题不难解决。究竟如何重建大学的精神家园?是醉心于唱高调挂横标贴标语,还是实实在在地办事,老朽感到很茫然……
(为夏康达教授的博文《让座种种》所写评论,2009-03-02,文字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