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夏耘,历时六载。作为企业文化咨询行业的一名小兵,我一直身处企业文化业务推广的最前沿,现结合平日里的经历、观察与思考,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总体情况:
1、优势:近年,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逐渐以一门学科的形式确定下来,大部分企业逐渐形成了文化咨询的自觉意识,企业文化咨询实践工作快速发展。
自1984年3月,孙耀君先生翻译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标志着西方企业文化理论引进中国大陆,到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企业文化的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彭剑锋、包政、文跃然、吴春波等管理咨询前辈开拓了中国企业文化咨询的原始市场(《华为基本法》是中国企业文化咨询启动的标志),到现在大小咨询公司林立,呈现一片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识之士普遍看好企业文化咨询服务业这块市场,在资本、市场、政策方面都十分有利。
2、劣势:因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起步较晚,现在大部分从事企业文化咨询的工作者要么没有系统地进行过专业研究,要么企业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在行业内,真正的咨询高手寥若星辰。
目前,咨询从业人员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所谓的学院派、实践派和海归派。学院派理论较强,但书生气较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容易导致企业文化咨询项目难以落地;有从企业里转行做咨询的,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想到哪里打到哪里,难以全面地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海归派为企业带来新鲜的空气和理念,但在理念上又难以和本土企业需求真正融合。
3、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越来越被企业看作是潜在的战略资源和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受到政府和企业家的重视。政府与企业对于咨询服务的需求愈来愈迫切,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大力建立、推广企业文化,实现文化管理。
4、竞争:因其是朝阳产业,利润丰厚,所以各路诸侯都想分一杯羹,目前国内专业咨询公司(机构)繁杂,鱼目混珠,国际品牌咨询公司又瞄准中国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客户因素也很复杂,对企业文化认识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培育市场,激发企业家的文化自觉,释放需求。
二、行业分析
1、发展现状
国内企业文化咨询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种力量如资本、企业、技术、人才等经过初步的相互探索和磨合,逐渐形成了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
我认为,企业文化咨询公司的第一方阵为:华夏基石、北大纵横、和君创业和新华信(其中,华夏基石拥有业内最资深的咨询师、最有价值的品牌案例,奠定了中国企业文化咨询业第一品牌的位置)。第二方阵为:仁达方略、捷盟、国联鼎盛(专委会)、同心动力等。第三方阵是大大小小上万家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据业内人士估算,仅北京的企业文化咨询公司就有近5000家),当然,上海、广州等地也有几家知名度较高的公司。
国内企业在没有完成市场化的情况下就面临着全球化,在本该做基础管理的阶段却面临着企业文化、流程再造、资产重组等管理理念的冲击,各类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状况、文化认识等方面很不平衡,对国内咨询公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总体来说,目前服务专业、实力雄厚、客户认可的单位屈指可数,国内企业文化咨询业面临着咨询师力量欠缺、大多数咨询公司经营能力较弱、整体咨询环境较差的现状。
2、存在问题
(1)企业文化咨询业发展不规范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企业文化咨询业存在着盲目发展的趋向,各路英雄都力分蛋糕,咨询公司数量膨胀、良莠不齐、规模小、专业水平低、从业人员纷杂、业务不熟、市场定位不准,方式单一、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表面而轻实质,处理大型项目的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短期行为较为普遍,咨询方与客户方的信任关系不牢固等问题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亟待国家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的企业文化咨询产业。
(2)政府和社会缺乏对企业文化咨询的正确认识
国内目前对企业文化咨询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咨询的社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咨询意识与市场经济发展尚有差距,缺乏咨询价值意识、先行意识、有偿意识等。
产业的决策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者对借助外脑的认识不一,缺乏文化自觉性,导致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所以执行层只能兴叹,想方设法引起其领导的重视。所以,要加快企业中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及制度化的进程。
(3)国内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机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内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机构)较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而各有特色。
大部分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机构)业务内容及范围不稳定,不能独立解决咨询项目中的问题,更多的是起一种中介的作用,因专业不足,人才素质不高且结构不合理,操作不规范,当签下项目以后,临时组建团队,因专业不足和磨合困难,便很难保证项目的质量。所以,与客户建立信任的关系,是培育企业文化咨询市场环境的首要任务。
(4)对服务对象缺乏调查研究
很多的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机构)在执行项目时,不作调研或只走过场,闭门造车,所做出来的所谓的成果,只能是咨询公司的意志,不能体现企业自身的思想,严重脱离企业实际,其成果在企业中宣贯与推广的效果可以想象。
当前,企业文化咨询的行业水准迷离,很多不懂专业的“专家”纷纷加入这个行业,要知道仅凭浅层的经验与知识已无法适应企业文化咨询高标准的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文化的定位不科学、不系统,推广时不全面、不全员、不持久。所以,企业文化咨询机构的专业化程度、知识结构、技术工具、操作方法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5)咨询公司(机构)纷杂,扰企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以行业协会或协会下属部门、企业的名义推销产品;冒用行业协会认证、推荐产品;以协会名义诱使企业参加推荐、评比、比赛等活动,并收取相关费用;以行业协会名义招商、招展,举办会展、培训、研讨会、论坛等,诸如此类,数不胜数,企业也不胜其烦,很多企业反映,看到“010”,唯恐避之不及。
有些机构(公司)在进行制造牌子、兜售牌子一条龙服务,或是画虎皮作大旗,数百名业务员撒网式的一遍遍地光顾着各类企业,等等现象,不一而足,把企业文化市场做得很烂,这便给企业文化咨询行业的诚信、专业带来一些负面的并发症。
(6)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沟通效率低下
企业需求的信息资源大部分集中在政府各部门及企业实体,而企业文化咨询机构对这方面信息的掌握却很少,不得不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获取这些信息,对接乏力。
(7)面对国际的项目竞标能力弱
我国目前的企业文化咨询机构很少有走出国门,参与国外竞标,就是在国内的项目竞标中,碰到国际咨询机构,在议价能力上处于很大的弱势。
(8)企业文化咨询行业需要进一步规范
目前,我国缺乏对企业文化咨询业的规范管理,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企业文化咨询法律法规。在制定相关规范时也只是注重的一些的优惠政策及临时性的规定。我国企业文化咨询业的发展应加强宏观指导与管理,亟待制定一部强化企业文化咨询业的地位与服务质量的法律出台。
3、解决对策
(1)优化环境,培育市场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咨询的产业化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政府、社会、企业、咨询机构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自觉意识,积极采取措施,推进企业文化咨询的产业化发展。政府要制定法律法规,搭建平台,规范行为,倡导市场化运作,引入竞争,并在实践基础上,确定重点机构(公司)给予扶持。
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机构)要面向市场,加强内修,开发产品,真正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结合起来,与现代企业制度同行,增强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2)成立协会,统一管理
现在各家公司(机构)自立门户,各修武艺,门墙甚严,甚至互相攻击,缺乏交流。企业文化咨询业可考虑建立行业协会,以改变目前行业中的一些条块分割与业务活动参不齐的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互通有无,相促共进,增强企业文化咨询的整体能力,优化环境,共同推动企业文化咨询的产业化发展。
(3)搭建平台,信息共享
畅通快捷的需求信息是企业文化咨询工作重要方面。在需求方和服务方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并提供相应的物质、人才、资金的保障,这是企业文化咨询业产业化的必备条件。
三、前景展望
1、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
国务院国资委发宣传[2005]62号文件,要求中央企业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并且,国资委频频召开会议,不断推进央企企业文化建设,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相关的机构来保障实施。
2、企业主体文化意识增强
随着入世,企业主体逐渐认识到文化管理的重要性,而国内企业也正在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项目及相关培训需求日增。在专项资金、人才、部门等方面都日益完善。
3、咨询机构逐渐走向规范
经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市场竞争选择,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机构)逐渐地走向规范,开发产品,加强专业修炼,提升服务,摈弃短期行为,为营造整体的企业文化咨询生态环境而努力。
4、品牌机构逐渐明朗
企业文化咨询业经过近些年的竞争、整合、优化,基本上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三派割据的局面,其中北京的六大企业文化专业机构和一些实力渐强的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慢慢地浮出了水面,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美誉度和诚信度。这是企业文化咨询行业规范化的重要一步,我们期待着企业文化咨询行业迎来更加美好的环境和气候。
(华夏基石(北京)企业文化咨询公司市场推广部 夏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