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绿洲敦煌
敦煌自汉代设郡以后,成为中原地区与各国交流的口岸。汉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四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仅仅四千万。当时有长安、泉州、敦煌三大都会之称,可见敦煌在汉代的繁华程度。整个汉魏之际,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日渐兴盛,敦煌一度成为河西五凉(州)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时的敦煌进入历史兴盛时期。敦煌在历史上曾经被匈奴、乌孙、羌族、党项、突厥、回鹘等民族所占领和统治。敦煌长期以来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汉文化为主体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着独特的风格,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说彻底改变敦煌历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间的洪水。洪水使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敦煌城荡然无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随波而去,导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历史断层,形成了很多敦煌学研究的悬案。1528年,明朝政府关闭嘉峪关,从此瓜州、敦煌(沙州)旷无建置200年,敦煌日见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沙州所,旋升为沙州卫,当时的敦煌人口已经少的可怜。雍正四年(1726年),从甘肃56州县移民2400多户到敦煌屯垦,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现在敦煌可以见到很多以甘肃地名为名的村庄,如:兰州村、肃州乡、会宁、清水、合水、兰亭、高台、漳县等等。
敦煌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上有着光辉的篇章,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大咽喉和中西交通要塞。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风光奇特迷人。现存有石窟寺庙遗址、古墓葬群、汉长城、关隘、古城、烽燧、古驿站等文物景点。举世闻名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莫高窟,千古绝唱的阳关、玉门关、非凡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具有传奇色彩的三危山、雅丹魔鬼城,尤其是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文化艺术和汉长城的历史遗迹,无不令人心驰神往,留连往返。
莫高窟是中国第一大石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今仍保存着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鸣沙山是世界著名的沙鸣奇观之一,古称沙角山、神沙山。位于敦煌市南5公里处。沙有红、黄、绿、白、黑五色,沙峰起伏,沙脊如刃,为典型的金字塔沙丘。其奇妙之处是:天气晴朗游人滑沙时,便会发出尤如飞机马达般的轰响,其声之宏,使人难以忘怀。月牙泉是鸣沙山环抱的一变翡翠般的清泉,形如半月。泉水清澈如镜,周边芦苇丛生,东西长218米,南北宽54米,平均水深约5米,最深处在7米以上。据称古代泉内因盛产铁背鱼、七星草而闻名于世。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位于敦煌城西北约90公里处,因于阗美玉经由此运往中原而得名。
阳关,位于敦煌城西南约70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座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此两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古代的重要军事据点,也是丝绸之路南北要道的必经之处。
敦煌的旅游景点还有白马塔、敦煌古城、古千佛洞、渥洼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