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


博客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

邹   剑   川


【摘   要】  本文简要概括博客在中国,以及其与企业营销的结合,分析了web2.0的代表应用---------博客,对于网络营销的冲击和改变。博客在企业营销传播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企业对于博客的应用和具体操作观点,帮助企业寻找蓝海,通过长尾理论找到利基市场,通过分众传播和精准营销,利用意见领袖和网络口碑传播,整合泛媒体资源实现企业营销行为。

【关 键 词】 博客 web2.0 营销 传播 应用 微操作 长尾 蓝海
Blog   web2.0  Marketing  Spread  Apply  Micro-operation
Nagao     Blue Ocean

内容简介:web2.0时代,互联网经济方兴未艾,博客作为WEB2.0的代表,逐渐进入中国,日益发挥出效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利用博客开展低成本营销,和进行企业公关行为,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一些娱乐明星、作家、学者也借助博客开展网络公关和营销活动。博客成为网络营销的一个新舞台。而营销学的长尾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利基市场,寻找被主流品牌忽视的受众。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博客是自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是泛媒体,经过整合的草根和精英的言论、观点和传播的合力不容忽视。博客营销是理念,但更需要实践和操作,博客自身作为媒体也需要推广和整合,更需要细节的微小操作来达到传播目的。它是分众的精准传播,也是一种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和口碑传播,也是文字、图片、视频交叉的立体传播。对于博客和网络营销而言,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仍然在继续之中。对此的具体实践,表现为近年来北京九橙世纪公司推出了泛媒体整合营销,广州网易推出了精准营销,杭州阿里妈妈推出了淘客、阿里妈妈联盟全面营销,北京新浪与和讯推出了博客共享广告收入分成,中国现代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了整合营销等模式。但博客营销也存在败笔,诸如王石博客捐款门事件,以及普遍存在于博客营销中的网络打手、网络杀手以及暴力公关现象。

 

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推出的年度封面人物是一台电脑,上面写着英文大大的“YOU”字,意指你,网民就是年度人物。世界进入了一个泛媒体时代,也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传播碎片化、分众化,虽然媒体的新闻信息日益丰富海量,但大多雷同重复,缺乏真正新鲜有价值的内容。即没有真正的主流媒体,主角缺席了。

博客进入中国是在本世纪初,虽然中国博客教父级人物方兴东博士的博客网已经樯橹灰飞烟灭,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WEB2.0的应用代表博客,已经深入网民生活,并成为中国上网人口的基本应用之一。各大门户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论坛,在2005年前后,都开通了博客服务。一些报纸、杂志,如《广州日报》、《楚天都市报》等也推出了博客版面、栏目。博客不仅仅在网络得到应用,也在向传统媒体渗透,跨界、融汇。

博客是什么?博客通俗的来说就是一个网络日志。方兴东博士在传播其理论时,曾鼓吹,博客是一个自己的媒体,也是一个观点和表达的自由市场。亦即草根的言论和思想平台。但实际上,笔者认为,博客在早期,没有真正地WEB2.0,仍然只是一种WEB1.0的简单应用。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曾风行过个人网站和主页、论坛,当时此类WEB1.0甚至比博客更具备传播影响力。但博客简化了架设网站的表达平台的程序,使得互联网个人门户和日志在平民、草根中的应用成为一种可能。
2004年起,笔者先后在天涯、博客网、博客中国、网易、搜狐、新浪、和讯等处先后开设了10个左右博客,从2008年开始,开始业余从事博客营销和传播的服务与研究。笔者认为博客是自己的地盘,是自媒体,也就是我的地盘听我的,博客是日益碎片化的媒体和传播的一个极度的延伸和扩张。博客是媒体,也是公共关系、网络营销的工具。博客可以有效为企业、品牌、个人开展口碑营销和长尾营销,寻找利基市场。博客是一种大众传播,也是一个人际传播和口碑传播,博客是一种互动传播和主动参与的WEB2.0传播,更是综合文字、图片、视频、声频的多媒体传播。

由于现代大众传播和网络信息的日益丰富,人们对于海量文字和信息的阅读已经产生了疲惫。大量无用、重复,堆砌的新闻、信息、广告竞相争夺眼球,使受众对大众传播工具产生厌倦感。报纸、杂志需要付费,电视、广播是非线性的,而网络包容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的各种传播手段和优点,博客更是天然贴近用户和受众,它具有具有的知识性、自主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博客营销是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包括思想、体验等表现形式)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很便于开展口碑营销。

现代传播和营销发现,口口相传的口碑是最有效的传播和营销手段。例如英国的Stormhoek生产葡萄酒,虽然产品号称是最好的新西兰酿酒技术和最佳的南非葡萄的结合。但Stormhoek是家小企业,没有钱投放广告,于是他们就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营销方式:在2005年,他们给博客作者们送出去了大约100瓶葡萄酒。收到酒的博客作者们对此颇感意外,纷纷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谈及此事以及品尝酒后的感受。因为厂家选择的这些博客作者本身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且博客与博客之间又有大量链接与互访,他们之间的交流又辐射到更多的博客群体。 不到一年时间,通过博客之间的口口相传,这家酒厂的葡萄酒销量大增。长期的成功营销经验证明,众口相传的口碑传播方式是最有效的营销方式之一。
   
2008年中国的新闻传播界发生了几件大事,笔者以为这是新媒体和WEB2.0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分水岭。传统平面媒体引以为荣的专业化开始受到严重冲击。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作家、评论家在WEB2.0的博客和论坛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8年初,法国等西方国家少数人干扰和阻止圣火传递,干涉我国内政和破坏我国统一,中国网民在论坛和博客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活动。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中国网民在论坛、博客上爆发了惊人的爱国能量,使人看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势不可挡的伟大力量。而网络媒体成为公众阅读、参与社会公众事件的重要渠道。而在此时,王老吉和王石在WEB2.0的一场商业性质的公关事件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事情首先发生在王石的博客上,中国地产界巨子王石发表的关于地震捐款的不当言论,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讨伐。而王老吉借机开展网络公关活动,对王石言论进行密集轰炸,并发表了一个堪称经典的口碑营销和碎片传播的帖子,封杀王老吉。借助幕后公关公司和网络推手团队的力量,这个帖子迅速窜红网络,成为各大网络、论坛、博客议论的焦点。王石幕后的公关公司和王老吉的公关团队,两方的推手和枪手更是在网络论坛和博客大打出手,引入众多媒体参与进入,一时舆论沸沸扬扬,最后此事的结果是王老吉借地震事件,完成了一个经典的网络公关和营销案例,销量大增,知名度和美誉度空前提高。在此事件中,博客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事件的导火索居然也是王石博客上的一篇对于地震捐款的言论。

中国博客首次应用于网络营销见诸于媒体报道的是天涯博客的一个汽车博客,当时,中国内地一家小汽车厂在该博客上投放了商业性质的广告,汽车业成为中国博客网络营销的第一个吃螃蟹者。随后,和讯和新浪都推出了博客整合营销模式,与博客作者分享广告收益。2007年,笔者也和新浪博客签署了广告推广协议,该协议主要按照广告显示次数和效果,付费博客作者广告收入。2008年,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领军公司,马云的阿里巴巴推出了大动作,以一个叫阿里妈妈的平台整合所有包括个人博客在内的自媒体,博客写作者可以把自己的媒体放在这个平台上出售,拍卖,广告主和企业主在这里挑选他们觉得有价值的博客付给广告费。而与此同时,中国电子商务的强势网站淘宝网,也推出了淘客计划,这是一个近似于蚂蚁雄兵的宏伟网络营销,任何一个网民,任何一个博客,只要在发布淘宝店铺的链接,点击链接后达成交易的,由淘宝店铺的老板付给网民营销费用。个别淘宝店铺老板给出的返点甚至达到营业收入的40%。媒体也炒作,有兼职SOHO淘客(淘宝网络营销者称呼)月收入甚至达到万元、十万元。但笔者认为此类报道有炒作嫌疑。不过基于阿里巴巴的实力和执行力,以及在网络电子商务的概念制造和运作能力,我充分相信阿里妈妈和淘客会取得成功。

2008年,传一家名为北京九橙世纪的网络公司,以一个泛媒体整合营销的概念获得了海外风投机构7000万美金的风投。不过笔者与该公司运营总监温承宇先生联系,未得到确切消息。该公司也是整合包括博客在内的各种媒体资源,甚至是你门前的一个电线杆子,你家的墙壁都可以是发布广告信息的载体,他们提供了一个按照效果付费的平台。2008年,还有一家专营博客营销和口碑营销的重庆网络公司博拉网,被证实得到了海外著名风投机构的投资,具体数额不详。笔者与博拉网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曾谈论过相关业余,据博拉网人士透露,他们已经有专业的博客评估机构,和操盘团队,对博客作者的博客进行商业评估,博客作者投放或写作包括快速消费品、化妆品、电器等在内的品牌,可以获得该网站付给的宣传推广费用。2008年一个叫价值中国的博客媒体,为所有博客作者分发了股票红利。该网站的营销模式在于传播商业价值和文化,参与写作的博客,都可按照文章的质量,获得该网站的股票。这也是一个WEB3.0形式,实名制认证的博客网站和媒体。2008年,中国现代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笔者网络虚拟的皮包公司),也为中国知名公司TCL集团,提供了网络公关性质的付费博客写作和推广。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博客商业化,和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已经被商家和企业在利用。

2008年10月开始,美国金融危机开始波及中国,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困难。在这一背景下,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公关、网络营销,开始成为一个热点。中国知名财经杂志《新营销》,在2008年底推出了重磅策划系列主题报道,《水泥加鼠标:21世纪财富的秘密》,文章表达了对于包括博客在内的WEB2.0网络营销形式的乐观情绪,并指出,网络将是今后企业开展营销、广告、博客的重要媒介。

2009年,中国3G放号,中国手机媒体开始真正走上前台,发挥作用。手机无线被认为是下一个蓝海。笔者通过各种资料和信息的分析,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发达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手机上网将取代笔记本和台式电脑上网。北京手机大头网(获得知名海外风投注资的手机无线媒体公司)一项研究表明,日本目前互联网流量的70%来自手机上网用户。而与此同时,新浪、天涯等网站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手机写博客等应用。这意味着博客,今后,将是一个跨越传统无线网和手机平台的媒体。而手机几乎是一个理想的网络营销工具,它具备精准、点对点、捆绑受众等功能,而且包容了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片等多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手机自身独特的特点,号码具有唯一性,具有移动性,可以通话,发短信。在未来,手机将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新媒体,而手机博客也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经济学中有一个马太效应,源自圣经《马太福音》,即20%的人主导80%的销售和收入。这是一个被广泛证明的规律。在市场营销中,传统的理论和办法,往往关注20%的客户,因为他们可以带来绝大多数收入。因此许多大企业、大公司都有大客户部、VIP服务机构。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即便在大公司占据市场份额达到80%的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甚至个人依靠80%的非主流客户和20%非主流收入也可以生存延续下去。因此,美国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长尾理论,即营销模式并非一成不变。

长尾(The Long Tail)这一概念是由“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长尾” 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

“长尾”实际上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例如,在销售产品时,厂商关注的是少数几个所谓“VIP”客户,“无暇”顾及在人数上居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例如,某著名网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广告商,它没有一个大客户,收入完全来自被其他广告商忽略的中小企业。安德森认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长尾图
举例来说,我们常用的汉字实际上不多,但因出现频次高,所以这些为数不多的汉字占据了右图广大的红区;绝大部分的汉字难得一用,它们就属于那长长的蓝尾。 Chris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长尾市场也称之为“利基市场”。 "利基 ” 一词是英文 “Niche” 的音译,意译为 “ 壁龛 ” ,有拾遗补缺或见缝插针的意思。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给利基下的定义为:利基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 “ 有获取利益的基础 ” 。

  通过对市场的细分,企业集中力量于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或严格针对一个细分市场,或重点经营一个产品和服务,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优势。

简单的说,所谓长尾理论是指,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 相比,甚至更大。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misses)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举例来说,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个书市的一半。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尽管听上去有些学术的味道,但事实上这不难理解——人类一直在用二八定律来界定主流,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它贯穿了整个生活和商业社会。这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归纳出的一个统计结论,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比例数字,但表现了一种不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或事物)可以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市场营销中,为了提高效率,厂商们习惯于把精力放在那些有80%客户去购买的20%的主流商品上,着力维护购买其80%商品的20%的主流客户。

在上述理论中被忽略不计的80%就是长尾。Chris Anderson说:“我们一直在忍受这些最小公分母的专制统治。我们的思维被阻塞在由主流需求驱动的经济模式下。”但是人们看到,在互联网的促力下,被奉为传统商业圣经的“二八定律”开始有了被改变的可能性。这一点在媒体和娱乐业尤为明显,经济驱动模式呈现从主流市场向非主流市场转变的趋势。

    长尾理论无处不在?长尾理论的应用决不止于互联网以及娱乐媒体产业。
传统的市场曲线是符合80/20铁律的,为了抢夺那带来80% 利润的畅销品市场,我们厮杀得天昏地暗,但是我们所谓的热门商品正越来越名不副实,比如说黄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几十年来一直在萎缩,若放在1970年,现在的一档最佳节目恐怕连前10名之列都难以进入。简言之,尽管我们仍然对大热门着迷,但它们的经济力量已经今非昔比。那么,那些反复无常的消费者们已经转向了什么地方?答案并非唯一。他们散向了四面八方,因为市场已经分化成了无数不同的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所谓的利基产品)也咸鱼翻身,成为我们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博客作为自媒体,具备大众传播的可能,也天然具备人际传播的可能。其意见领袖身份对于核心受众有主导影响和舆论引导作用。按照营销学,每一个客户背后都有100个潜在客户的观点,每一个博客作者后面都有100个潜在顾客。而博客本身就有成为大众传播的可能,其影响力远远不止100个潜在客户。为此,中国现代印象传播有限公司认为,整合博客、论坛等泛媒体资源,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具有成效的营销和传播服务。


2008年,广州网易公司整合其博客资源,提出了精准经销的观点,宗旨是为企业细分受众,达到精准营销,节省费用的目的。笔者通过对网易博客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博客写作者大多学历较高,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收入,在各自圈子和领域有话语权,具备积极主动的消费倾向和欲望,担任着意见领袖的作用,能充分引导消费潮流,是理想的广告投放对象。

2005年,美国学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营销学概念,即蓝海战略。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最早是由W.钱•金(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于2005年2月在二人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

蓝海战略认为,聚焦于红海等于接受了商战的限制性因素,即在有限的土地上求胜,却否认了商业世界开创新市场的可能。运用蓝海战略,视线将超越竞争对手移向买方需求,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

蓝海以战略行动(Strategic Move)作为分析单位,战略行动包含开辟市场的主要业务项目所涉及的一整套管理动作和决定,在研究1880年~2000年30多个产业150次战略行动的基础上,指出价值创新(Value Innovation)是蓝海战略的基石。价值创新挑战了基于竞争的传统教条即价值和成本的权衡取舍关系,让企业将创新与效用、价格与成本整合一体,不是比照现有产业最佳实践去赶超对手,而是改变产业景框重新设定游戏规则;不是瞄准现有市场“高端”或“低端”顾客,而是面向潜在需求的买方大众;不是一味细分市场满足顾客偏好,而是合并细分市场整合需求。

  一个典型的蓝海战略例子是太阳马戏团,在传统马戏团受制于“动物保护”、“马戏明星供方侃价”和“家庭娱乐竞争买方侃价”而萎缩的马戏业中,从传统马戏的儿童观众转向成年人和商界人士,以马戏的形式来表达戏剧的情节,吸引人们以高于传统马戏数倍的门票来享受这项前所未见的娱乐。  蓝海战略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与已有的,通常呈收缩趋势的竞争市场需求不同,蓝海战略考虑的是如何创造需求,突破竞争.我们的目标是在当前的已知市场空间的"红海"竞争之外,构筑系统性,可操作的蓝海战略,并加以执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以明智和负责的方式拓展蓝海领域,同时实现机会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是已有的行业企业,还是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都不应,也不能过度冒险.

在蓝海战略在传播学的应用上,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湖北地区的《楚天都市报》、《特别关注》杂志。湖北《楚天都市报》在上世纪90年代末,目标瞄准市民这一非公费阅读的蓝海市场,找到空白点。在当时,报纸的销售主要以企事业单位、政府组织的公费订阅为主。而市民报纸当时在湖北市场是空白。依靠小报路线,楚天都市报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关注》则把目标瞄向成熟男人群体,众所周知,成熟男子是非易感人群,很难被观点、文字打动和吸引,非常理想,思想很独立。但《特别关注》瞄准这个空白点,一举获得成功。

在我国当前高举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的前提下,笔者认为,科学发展核心就是创新,不走低成本扩张的路子,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新闻传播和网络营销上,要找到新路子,找到市场空白点。而博客这一媒体,无疑是科学发展观在网络传播和营销中的具体实践表明。

博客营销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但操作远比理念重要。事实上博客营销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当前博客已经出现了穷媒体和富媒体的分化。仅从点击率上来看,有的博客点击数以亿计,而有的博客访问人数只有三位数。其影响传播力的差距不言而喻。博客的推广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它涉及到团队运作和整合资源,普通博客要实现盈利和在网络营销中发挥作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普通博客而言,博客是一种告知,告诉同行和其他人,这里有这么一号人物,他的影响和传播的潜在的,隐性的。在门户网站的博客中,同样存在把关人,博客编辑通过推荐首页等形式,左右博客的访问量和流量。在浩如烟海的博客文字中,普通博客仍然要依赖编辑基于自身价值观和传播理念的推荐和参与,才能成为名博,实现流量人气充分博客的转变。例如,笔者的博客有60%的流量都是文字被推荐到新浪首页所带来的。

博客作者的身份也左右了流量和影响力。知名人士的博客访问量和点击率很高。而草根博客想从中脱颖而出非常艰难。博客仍然是一个江湖,博客自身也需要营销,营销方式和具体微操作手法非常之多。如论坛推广传播、电子邮件推广传播、网络策划炒作传播、SEO搜索引擎推广、口碑营销和病毒性传播、交换友情链接等等,不一而足。这几乎需要一个至少5、6人的团队来运作。而博客作者本身,也要经常更新博客,发表有价值的,原创的独家的文字、新闻、评论等等。博客作为自媒体,除了少数人以外,大多公众想博客成为网络营销的工具,成为盈利模式,成为大众传播工具,仍然不太现实。

2008年,中国的博客传播也发生了很多混乱的事件,博客黑色和暴力倾向一度非常严重。一些网络公关和受雇于企业、公司的博客写手成为博客打手、杀手,肆意攻击、污蔑竞争对手。一时间,博客口水战不断,文字笔墨官司层出不穷。网络水军、网络推手利用博客、论坛大打出手,关于博客和论坛的网络营销和传播理性、规范的呼吁日益高涨。为了获得点击率和流量,扩大影响获得广告收入,刷博客、博客流量作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甚至有专业的团队运作。为了吸引眼球,博客黄色、低俗内容,假消息、假新闻、恶意炒作事件在一定范围也存在。但值得欣慰地是,2009年,中国有关部门配合各博客运营商已经对此展开了大面积整治和清理工作。可以预计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和相关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的局面下,博客营销和传播会更加规范,更加为企业、个人发挥营销效力,并成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内容来源,和消息来源,也将成为个人介入社会舆论和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和平台。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WEB1.0时代的名言。但随着从WEB2.0到WEB3.0的转变,博客和网络日益走向实名制,笔者注意到许多博客已经自觉自发的实名制了,有些还标出了自己的职务、电话、地址、联系方式等。而QQ空间、新浪博客等运营商也在尝试SNS、圈子等新的网络传播概念,博客成为一个人际交往的工具,通讯交流的工具,更能推广展示自我,也更能为个人、企业、公司找到目标客户,实现盈利。

互联网和新媒体仍然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手机媒体、手机博客、手机电子商务应用将是下一个充满前途和希望的行业。未来中国网络的巨头,很可能产生于手机无线媒体。但在目前,我们也必须承认,任何新事物被社会接受,成为主流的应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还将长期存在,2008年,诸多传统媒体设置了博客,而博客运营商们也在跨平台,向手机无线渗透扩张。未来的新旧媒体互相包容、融汇的局面仍将存在。

2009年,中国各大传媒集团,运作上市的舆论不断。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的传媒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这也是中国诞生真正的传媒巨子和集团的最好时机。随着党的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和谐社会创建的加强,笔者相信,中国传媒业,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博客这一新生事物,也必将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两会精神的伟大旗帜和东风浩荡下,为网络传播、中小企业营销、社会主义新闻、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艺术事业和网络监督、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政府事务、人民民主专政建设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博客营销》

美  杰里米莱特 著

2、《长尾理论》美  安德森 著

3、《蓝海战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 》

吉宓 译
(韩)W•钱•金 / (美)莫博涅 著

4、《博客营销研究:企业博客写作原则与方法》

冯英健 著

5、《博客营销的微操作》 邹剑川 来源:新浪

6、《博客经济学》 邹剑川 (来源:《中国互联网实验室 》、工信部《中国网友报》)

7、《WEB2.0是个嘛东西》邹剑川 (来源: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

合计10000字

草于2009年3月


合计10000字
作者简介:邹剑川,男,31岁。中国当代非著名青年作家,中国知名网络写手,业余报刊写手。1999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目前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  SOHO 学员、中国现代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OHO CEO、苏荷娜SOHONOW(北京)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SOHO COO、北京博瑞创维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SOHO 策略总监、湖北省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   SOHO 作家、湖北省鄂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SOHO 作家、湖北省电力文联 理事        SOHO性质、武汉《经典阅读》杂志  SOHO编辑、榕树下《远望文学》社 SOHO 社长 总编辑、国家电网公司湖北鄂州供电公司 全职  计算机信息 专责、国家电网公司  助理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