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号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尽情体验一种感觉——挣脱工作枷锁的感觉。这感觉出自臣服而不是反抗,更轻松。我的意思是,这一回可不是我主动放弃而是我被别人放弃了。有比这更教人舒坦的么?我甚至忽略那种令人皱眉的结束方式——不明朗不真诚不磊落的气质。2009年我的最大转变是,能够做到在任何重大事情结束时,不评判,不抱怨,不沉溺。全然地接受。这,就是臣服的力量。
我把现在的生命拆分成一分一秒来体验与感受,既不回望过去,也不展望未来,让体验与冥想只专注于现在。“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里说,“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指引呢?唯有哲学。而这就在于使一个人心中的神不受摧残,不受伤害,免于痛苦和快乐,不做无目的的事情,而且毫不虚伪和欺瞒,并不感到需要别人做或不做任何事情,此外,接受所有对他发生的事情,所有分配给他的份额,不管它们是什么,就好象它们是从那儿、从他自己所来的地方来的。”
浩渺的哲学星空,指引着我们在思考最具体的生活时保持对更高规律的尊重,对世界整体结构的服从。“并不感到需要别人做或不做任何事情”——还有比这更有力量的么。
这段时间,我的生活五味杂陈,各种不同性质的事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亲情、爱情、事业、前途、命运、生存、工作、理想、责任、困境、压力、文学、生活方式、教育、学习、信仰等等,它们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对“选择、自由、臣服”三大主题的思考,较以往有了更新的发现,记录如下:
1、所有选择都值得尊重
对任何人的任何选择保持敬意,如果有一部分恰好和你有关系,更应如此。对他人的选择不去追究好坏、不去评判对错,更不因那选择未能满足你的期待而心生责难。相信任何选择都是人们当时最好的选择,即使有一天这选择看上去是错误的,那也一定是因为事物本身在随着宇宙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初衷与环境不符。唯有如此,你才能不因别人没做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心怀不满,也不会因自己坚持或放弃了什么而懊恼后悔。任何人所作的选择都是他自己的选择,而不必是满足他人期待的选择,不是吗?如果你只尊重他人那些符合你期待、利益或信念的选择,这要么是出于自私的考虑,要么是另一种变相地认同自己。
2、超越惯性才是自由
如果你有一间三居室的房子,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那叫自由吗?那种从一开始就纳入既定规则、范围、条件之内的行动,只是惯性而已,不是自由。只有当你能够从房子里走出那未被定义的室外,才是真正的自由。这个理论有点类似德里达对“宽恕”的阐释,他说:“宽恕在变得不可能时恰恰成为可能,也只有当它在通常意义上变成不可能时才重新具有它的真正意义,那就是:宽恕不可宽恕的。宽恕如果意味着宽恕可以宽恕的,那它就不是宽恕。因为它被加上了条件,而宽恕的真正本质是:无条件。有条件的宽恕,还称得上宽恕么?”所以我们不妨斗胆安慰自己,那些被逼无奈或别无选择的行动,还叫自由么?
3、臣服带来更大的力量
你很努力,但遭遇失败,你很优秀,但被爱情抛弃,你很真诚,但被人伤害,你有同情心,但损失了很多金钱……所有人的生活都是这样子,不信你去问每一个人。没有人感恩,只有人不满;没有人觉得他得到的是他不配得到的,人们永远只觉得还应得到更多。这是不幸的根源。所以,我把臣服当作消融那块叫“不幸福”的人生坚冰的第一道阳光。不管你有多努力、多优秀、多善良,要像相信某种信仰一样相信世界自有它更高的法则与运行规律,它们不完全是公平、正义、回报,还包括另一面——不公平、不正义、不回报。除非你在面对他人所遭遇的不公平、不正义时同样也能愤愤不平、大声疾呼,否则,你有什么理由只对自己所遭遇的反应过激呢。
多数人放大自己的困境而忽略他人的苦难,意识不到自己是完整世界的一分子,不肯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责任或不幸,所以衍生更大的不幸。有人喜欢反抗,用“不接受”反抗,好像一切会因为“不接受”而有所更改或还有改变的可能,这是愚蠢的。臣服就是接受,无条件地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不粉饰事实,不假装坚强,但也不把这一切轻易界定成幸或者不幸,因为宇宙的更高规律还包括——一切都在变化中,所有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所以,只有在臣服之中我们才可能与当下同在,而这种力量正在于,最有利的选择和最有力的转化只来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