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敬亭山下,涓涓水阳江畔,有一座美丽如画的江城——宣城。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赞美他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在诗中将宣城的自然风光描写得这么漂亮的同时,并重墨点出宣城的人文景观:“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里的“谢公”,就是指南齐时期著名诗人谢眺,这里的“北楼”,就是人们为缅怀这位诗人、时任宣城太守的谢眺——而建的“谢眺楼”。
谢眺楼,原名“高斋”又叫“北楼”,后几经修葺其名才改为“谢眺楼”。从此,谢眺楼与如画宣城紧密相连,与深厚的宣城文化同行,而闻名海内。
谢眺楼座落于宣城市区最高处的陵阳山峰上。当时就是宣城府衙的后门处。公元495年,谢眺来宣城任太守。他每逢休闲时就漫步来到陵阳山巅,放眼远望,那敬亭烟雨、麻姑晓日、华阳叠峰、行廊独秀无不尽收眼底。眼下的句溪宛溪清流如练,湖水如镜,谢眺顿觉心旷神怡!当时他就动意要在此处构筑一宅,以便他起居、理事、吟赋该多好啊!不久陵阳山巅果建一宅,谢眺并为其命名为“高斋”。
谢眺自高斋建成后,心情十分舒畅,事事称心如意。他在高斋吟诗作赋开口即成,挥笔即就;府衙的事、百姓的事也都治理得津津有条。百姓满意、自己称心。谢眺在宣城任职仅二、三年时间,竟写成了大量诗篇。后来他的《谢宣城诗集》中就有1/3作于宣城成于高斋。所以史书上评谢眺与高斋时便曰:“视事高斋,吟啸自如,而郡亦治”!
唐代初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系民太守,就在他的高斋遗址建造起一座二层高楼。因为它座落于府衙之北,故而得名“北楼”。
由于谢眺的诗广为流传,宣城与北楼也名扬四海。二百八十五年后(即公元753年),特别崇拜谢眺诗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寻踪来到宣城!登上北楼,四方一看顿时诗兴大作,于是写下前文那首著名诗篇《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七次来宣城都不忘记要游敬亭、登北楼,先后写下几十首诗篇,在北楼上吟诗为多。他写的《宣城谢眺北楼践别校书叔云》一诗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已成为千古绝句。恐怕从来不念诗的人也会念上这两句!
李白追踪谢眺,历代文人如白居易、杜牧、韩愈、文天祥、欧阳修等等都追踪李白和谢眺。千百年来,他们象走马灯似的来宣后,无不登此楼览胜怀古吟诗作赋。从现有诗集中可查他们在谢眺楼的诗文就有130余首。此后,谢公楼、叠嶂楼、古北楼、北望楼、谢眺楼等楼名皆因诗而生,随诗而传。宣城与谢眺也就扬名天下了。敬亭山因诗扬名被称为“江南诗山” ,那谢眺楼也因诗而传名,我们称谢眺楼为“江南诗楼”恐怕也不为过吧。
谢眺楼经历朝历代多次修葺及附属景点的扩建。谢眺楼周围增添了“怀谢、迎春、观风、双溪”等亭阁。宣城谢眺楼成为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大成的游览圣地。可惜,这座千古名楼于1937年10月毁于侵华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中。半个多世纪以来,凡游人来此皆悲叹曰:“谢眺楼前不见楼”啊!
改革盛世百废俱兴!为使这座千古名楼再现宣城,1998年,原宣州市人民政府毅然决定:将50年代在此遗址上建起的烈士纪念塔拆迁到敬亭山风景区重建。耗资百万元,按原楼图形重新恢复了这座千年古楼。
朝夕可见不为鲜,思念良久格外亲。如今的谢眺楼,你看它楼基落高台,楼顶插蓝天、秀美挺拔,古朴典雅。它屹立在绿树丛中,浓溢着古色古香。谢眺楼造型更显别具一格。它上下两层,四面开门窗。窗是四扇二开格子窗、门是六扇三开格子门。上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楼体和走廊都是二十根圆柱落地。但你从四方看去,却都是六根圆柱支撑。走廊外沿又设20根一米多高的大理石栏杆绕楼一周。大理石楼面、大理石回廊。使整个谢眺楼构成严实的整体。楼的正南方筑有36层台阶伸向楼前的广场。
谢眺楼的塔顶也与众不同。山字型结构。从四方正视它皆是个“山”字。山字尖端各有一条龙头却高翘着鱼尾。它在这里向人们表述着我国古代龙与鱼故事。
谢眺楼楼高30余米,二层楼厅,每层正厅都是四根圆柱落地撑天。下层正厅大理石屏风镌刻着“谢眺楼碑记”,上层正厅端放着谢眺的雕像。 让人看上去就知道他是一位超脱世尘的文人雅士。
改革盛世百事兴。自谢眺楼恢复后,这里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府专门设立的谢眺楼管理处,热情接待络绎不绝参观者。而今,具有宣城市现代化城市标志性的宏大工程“府山文化广场”己经建成。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几乎是不分昼夜地来广场锻炼、休闲和娱乐。谢眺楼景区,她就屹立在这个广场的最高处,向游人讲述着她古老的故事。同时,她也向人们申述着:谢眺楼——宣城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