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右为诗人洪烛。摄影/林雪
重建久被驱散的伟大记忆[西宁日记] 林雪[ 雪落中国]
-
和田玉里的红蓝景象
-
1 祁人的红衣服,在北京机场时,还深锁外套无人识。那是一只在机场通道里拉开很长距离的队伍。诗人的队伍。我以前见过他两面,对他的着装没有记忆。大概一次穿蓝,一次穿棕。前年,在北京亚运村附近,和他,同时和几位诗人小聚,席间有他美丽的太太。这次,我记住了他的红色。而他的行动可以说是深蓝色的。所有汹涌都在水平面下,化做波澜不惊的潮汐。此次,在西宁,他惟一只贡献诗篇、不贡献“形象”。但我们后来在屏幕上看到了他标志性的红服。每次彩排,他都在台下端坐。第二次,我下来时,他说,这次发挥的真好。蓝色的平静的声音。安静的力量。
上图:诗人祁人朗诵自己的诗作《和田玉》。摄影/林雪
-
他的诗歌与时尚
2
上图:欧阳导演向诗人们做示范朗诵。摄影/林雪
-
重建久被驱散的伟大记忆
3 她朗诵自己这首诗的结尾两句时,我随之轻声背诵了出来: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这是我自己大学时代的功课之一:背她的诗。
在她的朗诵中,我想起一切可以想到的。边陲,首都,河流,天空。一切都与我们相逢,在诗歌无限的空白处。她的诗,使我当天晚上梦到了母亲。在广阔的梦的空间里。诗句在血里、在早起的心里。第二天上午,西宁的上空飘下星星点点的雪,太阳在凤凰山顶跃升。时间怎样留恋一个人的眼光?她允许我们重新获得久被驱散伟大的记忆,永恒的母亲,永恒的孩子。
上图:诗人傅天琳朗诵她的诗《梦话》。摄影/林雪
-
创造地理的诗人
4 在西宁,我们从他朗诵的诗篇中,知道了一个诗人女儿的《北京地理》:菊儿胡同,宽街,平安大道......最后的意象,是父亲提醒女儿不要忘记搀扶一位过马路的盲人......耳鸣是什么?呼啸的星宿,还是呼啸的火车?怎么在给他听觉的同时,给他巨大的噪声,从而使他的世界永远不会沉寂?
北京的地理,在想象的地图上。空气中传来面包的气味。我们结束了这场演出。台上台下温暖的握手,台上台下热烈的掌声。我们把景象留在了西宁,留在报纸的专栏上。那几天,我们一次次集体走在西宁昆仑路上,一次次集体过马路。西宁离北京有多远?昆仑路6号人行道那些彩色的地砖被潮湿的早上打湿......你的下一首诗,又将创造哪个城市的地理?或创造一场旅行吗?也许是走向他捐款20万要建立的玉树的希望小学?谁知道呢?
上图:诗人王明韵朗诵《女儿的北京地理》。摄影/林雪
-
那片燃着烛光之地
5 “普天之下......”,这是他的开场白。圣经一般的,大师级的。在台下,听他朗诵诗篇时,我曾想象那片燃着烛光之地,像天空奔涌而来,云端上站着他的母亲,我的母亲,我们的母亲......我把这种辉煌与他在台上的洒脱对应起来,有时,蓝色的灯在台上随着他的脚步移动,像水上的火焰扑打着地面。我们集体收藏了他描写的母亲的烛火。在人影幢幢的现代街市,人们像行走的树林向前迈步,我们听见叶簇中的久违的嘴唇,说着童年,说着蜡烛,说着火苗。诗人,你在飞翔的火焰前麻木吗?如今,母亲们在哪一块云朵上眺望南方啊!披着黑头巾,坐在石头上,怀里还揣着一盏烛火......
上图:诗人刘向东朗诵诗作.摄影/林雪
●
你的阿依达
上图:右为诗人洪烛。摄影/林雪
● 母亲的手机
7 在电话里,一定要告诉她,这些年,除了爱——麦子长到了你的皮肤里,山岗繁育成了城堡。风成了静脉里的血流,风沙集结成了钙。
告诉她,这些年,山谷的嗓音发育成熟,
上图:诗人刘福君朗诵诗作《母亲的手机》。摄影/林雪
青海卫视推出“三八”节新诗会《以诗的名义歌唱》中国诗人朗诵艺术团登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