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特是印度社会的最低种姓群体,是所谓不可接触的人,在印度独立前,他们完全处在社会的最低层,没有任何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而现在,占人口总量半数左右的达利特人中的大多数仍然处在社会低层,他们是最贫困的人,贫民窟也无家可归者中的主体、文盲和乞丐的核心。印度独立后的1951年,甘地与尼赫鲁思想治理下的印度,给予包括达利特在内的低种姓以投票权、议会的最低保留席位、共同受教育的法定权利、在某些工作岗位上的最低额度保证,在此去的40年中,达利特的社会组织与政党成长起来,达利特中也出现了以在公务部门与商业部门工作的中产阶级,其中在公共部门工作的达利特中产阶级尤其有保证。因为达利特有着选票数量的优势,因此一些政治力量也重视推行某些有助于吸引他们选票的政策,事实上目前执政的国大党获得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在吸引包括达利特在内的低种姓阶层的政策许诺。1991年的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大量新兴职业(包括IT与生物产业中的新职位)的出现,实现了所谓的“对种姓中立与非歧视”的工作机会,这为来自包括达利特在内的低种姓青少年才俊在新兴技术与产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但是另一方面经济改革推动的民营化也威胁到原来对包括达利特在内的低种姓的工作额度保证。事实上,在商业部门与自由职业部门,达利特因其相对较弱的社会网络关系,而在交易与机会发展中存在着明显困难与被歧视。著名印度专栏作家昌吉×汉×普拉塞认为,为消除社会机会歧视,印度应仿效美国1972年成立的少数族裔供应商协会,成立一个全国种姓部族供应服务协会,而达利特企业家也应有参加决策的机会。同时印度的商学院应该专门为达利特企业家提供更多的专业训练。他也评论说印度政府针对3.3亿包括达利特在内的贫民的全国农业雇佣保证计划、公共分配系统及中餐分配计划里面,经拉胡尔·甘地议员发现此类福利费用只有5%到达了受益者,普拉塞认为需要建设很好的细致的分配对象数据库以为分配依据,避免中饱私囊。
印度社会因历史原因而使民众分属不同种姓,其中婆罗门为最高种姓,占人口6-6.5%,其下还有刹帝利、吠舍等高种姓,另外,印度还有多达几千种细小种姓。印度种姓依然保留在种姓内部通婚、居住社会分割和部分职业就业对应的特点。目前种姓间通婚还是很少的;理论上所有种姓的教育机会是平等的,而且在受到同等教育后在一些新的技术与公共职业的竞争上歧视性已经明显在减少了,只是很多低种姓的孩子没有学校去上;职业对应在传统职业中还明显存在,象达利特就主要对应于卫生清扫等职业。印度发展中的一个主要转型是大量新兴职业的出现,即使在清扫这样的行业,新兴的购物中心中的清扫与传统的肮脏的下水道与城市污秽清扫业完全不一样,以至于吸引了不同种姓甚至婆罗门的就业者,一方面这是达利特地位上升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面临着更强的职业竞争。事实上,今天印度的达利特种姓陷入这样一种矛盾:他们既期望社会减少对他们种姓的歧视,但又不想失去因低种姓而得到的特殊保护,但看起来在两方面都保持进展很不容易。
昨日场景:准备编出两本新书:一本关于亲子之道,一本关于新商情。接待来访的包蔼仑。晚在中国农大做关于大学生社会化演讲。
今日小诗:
播色
透明的雨,
润出了绿油油的春。
请为那多么双黝黑的眼睛,
点一盏暖黄的灯。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香菇菜煎
鲜香菇十只,菠菜半斤,洗好,用菜刀切碎切细,放入生鸡蛋一只,加食盐并藕淀粉适量,持续搅拌5分钟后,分别揉成小菜圆,用4-5勺油起油锅,在中火下把菜圆稍压扁轻煎3分钟,然后翻一侧再煎同样时间。熟后形成微扁的;两面煎菜饼就可以食用了。可佐以番茄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