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王清铉君新书《IT治理》做的序


   IT治理》序

 

一个连猫和路游器连接(WAN接口)都不懂的人,竟敢为具有这样内容的一部著作写序,有人一定会感到惊讶。对于熟知我和清铉关系的人来说,这是不必做任何解释的,但是,对于那些不认识我的人,我觉得还是应该简单的说明一下这样做的原因。清铉,于我而言,可谓亦师亦兄的一位挚友。

这部我现在为之做序的著作,几乎耗尽了我这位挚友,十几年职场的全部精力。完成这部作品是他最殷切的愿望,但这位严谨的专家,总是认为还不甚满意,显然于他本意来说,他是无意于在近期将他的作品公之于世的。当他跟我谈及他的这本书时,我基于一个做企业的人的立场来判断,我认定这是一部越早见诸于世,越有益于我们企业的著作,也正是基于这种取向,于是我极力的试图改变他的那种追求完美的做法,我认为他应该及时的将其出版。

也正是因此,我把他和他的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另一位朋友,也就是这本书的编辑,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周国强先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联系,使得清铉兄认为我有必要为他的这本书写上些什么。纵然人们对此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应该能够体谅我的感情,也正是这种感情促使我克服了一个外行的羞怯心理来写这个序的。

     当然,我绝不敢奢望,我是这本与您见面的著作的媒人,因为这远超出了我的能力范畴,我只是一个深蒙本书作者教诲和影响的人,我与清铉有着几年的友谊(虽然在这种过程中,他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亦师亦兄的角色),也正是这种交往,使得我深知道,我的这位挚友对于信息管理这件工作是多么的热爱,他写这本书时抱有多么大的热情和希望。

他卓越的才智,使得他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在追求真理,虽然他在很多方面都很有修养,譬如哲学。在求学过程中,他并非像现代人一样,只管学习一些可以带来实时经济效益的课程。清铉是哲学的研究者,他在那数年的学习当中,进入了思想无垠的领域,在他还没有进入信息管理行业以前,他先获得了哲学智者的洗礼。这使得他在日后的企业管理活动中,没有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他带着思想的深度学习管理之道。

哲学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周易与墨子对他的影响颇大。他探索人性别有心得,在运用于企业管理时,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如果说,任何一门科学的集大成者都有自己的哲学观点,都是用自己的方法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认识企业,那么清铉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人。他运用哲学的思想去研究信息管理,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这在信息管理上应该算是个积极地尝试,虽然站在哲学专业的角度来看,清铉还不具备真正哲学家的条件。事实上也正是这种根源,决定了您现在所读的这本著作的作者不是一个普通的信息管理者,他并非只是表面地看待信息与企业的关系,而是他据此深入人性,洞察社会,他依凭他的哲学认识,来发展他的信息管理理论。

他的思想一直集中在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管理上,他的职业也要求他献身于这门科学上。当从学校出来,踏上职业生涯这条道路时,他就跟信息管理接下了缘分,在这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由一个技术人员一直做到一家掌控着数百亿资产的大型集团的首席信息官,在这以后他又先后做过多家企业的高级信息顾问。正是这十几年的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早在做那家大型企业的首席信息官前,他就把信息管理当作一门科学在研究了,他告诉我,他早在10年前就习惯于把自己的工作的见解写成简短的文章。他说:“那时我只想十分简短而又严密地写下自己确定的信息管理方面最重要的问题,而不去考虑他们的系统性和内在的联系。”这显然是一种近似于孟德斯鸠式的研究之法,我在他的博客上就读过他的那些散落的篇章,那么篇章,确乎能启迪于人。当他在告诉我他在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出现在我脑海中的读者就是一些有头脑的并对信息至于企业有着非常认识的人。

但是后来,他那要求在论述中充分发挥,要求系统化的个性支配了他,他已经不满足于那些严密而简短的小文章,他把他长期收集的经验之珠,串将起来成了一件非常漂亮的项链---也正是你现在捧读的这本书。这是一本免去了人云亦云的书,这是一本改变人的观念的书,是一本思想之书,但同时也是一本操作指南。这本书,他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还为我们画好了路线图。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完美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作者夸大了信息管理和IT治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观点是我不能够认同的,我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不恰当的本位主义思想的残余。在我的认识中,我从来的认为世上的绝大多数的事件,我们都找不到简单的起因。当这些事件朝着极限方向发展时,就像一家企业的倒闭一样,通常是因为一大堆因素的积合,其中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就如同万新的德隆不是一天建成的,也绝不是因为某一突发的厄运而将其毁灭。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是,德隆的毁灭是多种多样的因素---重要的和次要的,间接的和直接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那些寻求科学精确性的人来说,这一模棱两可的说法难以令人满意,而且要确定和分离出那些诱发因素是极为困难的。但不幸的是,这恰好是事件的本质。

才刚不久,我的胞弟结婚,因为要买玉的缘故,我特特的去拜访了一个在业界颇有口碑的玉石专家,这位专家告诫我说,真正的玉石往往是有瑕疵的,十全十美的货色反倒说明它才是赝品。当然清铉书中的这一认识算不算瑕疵,也仅仅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也!

至于这本书到底如何,说多了也是枉然,北方人的口诀: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那么还是请您关注书的内容吧!!

 是为序!

                                                                                             韩和元(Pierre  A  Hanson)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