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驰名商标”发牌太槛应引起关注


 

  在笔者所在的这个中小城市,属于长三角地区排名靠后的地区,2008年末竟然有中国驰名商标66件,比上年末增加23件,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司法认定获得的。报道认为:目前市场上“中国驰名商标”泛滥已成事实,驰名商标的评选尤其是司法认定屡遭诟病。目前,在我国某些沿海城市,就连许多当地人也闻所未闻的品牌,竟然一夜之间成了“中国驰名商标”。今年两会期间,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等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曾大声疾呼“驰名商标”出现欺世盗名,不如取消此类“评选加冕”。

  据了解,我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认定,由国家工商总局实施。另外一种是被动认定方式,又称司法认定。据了解,近年来,沿海一些省市驰名商标的认定数连创新高,其中绝大多数皆通过司法认定形成。据媒体曝光,目前绝大多数从事驰名商标认定的法院集中在中西部等偏远地区。而这些所谓“司法认定”的途径也大同小异:某偏远地区的一个神秘人士——通常以个体户的身份注册“某某专卖店”、“某某网站”,或销售几件假冒的“某某” 产品。“某某企业”于是将该神秘人士起诉至该地区法院。法院经过一番“调查”,通常在神秘人士缺席的情况下作出判决,认定“某某”商标为驰名商标。

  在公众眼里,“司法认定”本应该比某一个机构的评选更具权威性。因为法院审理案件是完全依照法律进行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儿戏。可事实结果为何背道而驰?记者的调查、媒体的报道已经为我们揭秘:利益驱动!形同儿戏的“司法认定”背后,无良法官享受了利益,不法企业获得了更加丰厚的市场回报,而广大消费者却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这些欺世盗名的群体的利益,却完全以不正当手段打败对手、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包括媒体在内的众多有识之士呼吁:“中国驰名商标”发牌太槛应引起关注。

 

链接:造假何以通过认定———漂流岛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