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调 发改委向滞涨迈出危险一步


国家发展改革委24日宣布,鉴于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上升,根据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决定自3月25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新华网》3月25日)

近一段时间来,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上涨,目前已经冲上了50美元/桶,为四个月来高位。根据我国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这次成品油提价本应该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置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这次成品油提价的合理性还是值得商榷的。

从国际环境看,近一段时间美元持续贬值,特别是美国启动“有毒资产”收购计划之后,人们对美元贬值的预期进一步升温。美元贬值,将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人民币升值,会令我国出口更加困难,会否掀起新一轮的企业倒闭潮,非常令人担忧,正因为如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让中小企业活下去,不要破产是当务之急。”美元贬值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它会推高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引发通胀,这种通胀的传导性,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进一步的伤害。在这个意义上,成品油这个时候提价,可能是雪上加霜。

从国内环境看,扩大内需是应对金融危机最好的办法,是目前的共识。扩大内需,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想了很多办法,如中央启动“家电下乡”、“汽车和摩托车下乡”,出台各行业的振兴计划,地方政府也采用了发放消费券、旅游券等办法,但效果究竟如何,可能还有待评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中国百姓的消费习惯,往往建立在对未来的信心和低廉价格的基础上。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已经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消费信心,成品油提价如果传导到PPI和CPI上,物价上涨将会进一步伤害群众的消费信心。没有了消费信心,我们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国内成品油价格目前是不是非涨不可?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目前提价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一个数据是本月初,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2月末,全国成品油库存量1485.23万吨,同比增长36.3%。(《中国新闻网》2009来了3月25日)另一个数据是,2008年12月30日,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肖宗伟对记者表示,中海油成品油的主要成本为每桶16.37美元,即使加上财务成本,只要油价在20美元以上都会锁定在盈利区域之内。(《北京晨报》2008年12月31日)可见,成品油提价并没有到非提不可的程度。

实施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在经济景气期间,确实有利于培养理性的消费者,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没有到非提不可的程度就堂而皇之的提价,弊大于利,应该喊停。(叶雷)

(解读:成品油市场是寡头垄断市场,发改委提高油价,可能是受到了来至石油寡头的压力,从整个经济来说,1-2月份的流动性成泛滥的局面,而实体经济起色不大,这个时候再次上调油价,工业企业的成本将上升,极有可能将中国经济推入滞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