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星级管理 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


  

                   深化星级管理 科学促进新农村建设

                                 党双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 是各级面临的现实课题和紧迫任务。近年来,宝鸡市通过“示范先行,以点带面”较好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但我们也发现,这种示范村建设在一些地方存在重点轻面、重建轻管、重“硬”轻“软”的“三重三轻”现象。为了走出这一误区,促进不同类型和条件的村整体提升,全面发展,我们结合实际,对新农村建设实行星级管理,在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一、抓好五个环节,实施星级管理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谋划,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创新机制体制,实施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按照“标准量化,评星定等,梯次晋星,因村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的24字要求,主要抓了五个基本环节:

  颁布星级标准。制定和颁布星级标准是星级管理的前提。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设施完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细分出23项指标,制定星级管理评分体系,折合为1000分,按照各村实际得分划星级。900 --1000分为五星村,800--899分为四星村,700--799分为三星村,600--699分为二星村,500--599分为一星村,500分以下为无星村。这个标准体系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是考核新农村建设实效的量化标尺。

  开展评星定等。评星定等是实施星级管理的基础。依照评分体系,对所有村进行量化打分、评星定等。具体操作中,坚持客观公正,做到“两个结合”,即定量测算与定性评估相结合,自下而上申报与自上而下核定相结合。首先对县(区)、乡(镇)、村干部进行星级管理培训,再由村组织对照标准自查打分,然后由县(区)核定各村得分和星级,最后逐村建卡立档,建立星级管理基础信息库。

  制定晋星计划。制定晋星计划是实施星级管理的关键。按照“逐级申报,梯次晋星,因村制宜,措施保障,多方联动”的原则,村、乡(镇)、县(区)、市四级分别制定本级三年晋星计划和年度晋星或升阶计划。晋星计划主要包括增分晋星目标、主要措施、工作重点、联点包抓等方面内容。各级晋星计划既着眼长远,总体部署,又立足当前,安排好阶段性工作,更具有操作性,确保增分晋星目标的实现。

  推进晋星创建。推进晋星创建是实施星级管理的重心。对晋星村实行领导联点、部门包抓、企业帮扶、专项资金补助等措施,激发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对无星村、一星村,结合实施重点贫困村扶贫政策和灾后重建计划,采取村组整合、移民搬迁、联点包抓帮扶等措施,加快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逐步使其晋升星级。不同星级等次的村通过晋星创建找到各自的切入点,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实施星级管理的保障。我们把星级管理纳入目标责任,量化考核,依星授奖。把包抓部门、驻村干部、村干部的考核与所在村增分晋星绩效挂钩,对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区)、部门、乡镇及个人予以表彰。对晋星创建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发布星级管理公告,接受群众监督,扩大社会影响。通过有效的星级管理,新农村建设走向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良性发展轨道。

  2008年,全市1735个村有522个村晋升星级,其中26个村晋级五星村,125个村晋级四星村,五星村、四星村分别达到47个和225个,三星以下村也都完成了升阶晋星任务。实践证明, 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星级管理确实是解决“最后一棒掉棒”问题的好办法,是推进村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好机制。从一年来的实践看,实行星级管理有利于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工作机制,避免“短期行为”;有利于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避免“一刀切”;有利于形成工作活力,避免“单打一”;有利于科学评价政绩,避免“印象分”;有利于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避免“实事虚做”。

  二、注重“三个强化”,推进星级管理

  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归根到底是推进村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户生活质量,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农户是基本单元,农民是主体,关键是举措到村组、到农户,让农民见实效、得实惠,让农村大发展、换新貌。星级管理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探索实践,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完善。我们结合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以星级管理为抓手,以晋星创建为载体,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创建力度,不断把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前不久市委全会确定“以星级管理为抓手,建设西部新农村示范市”。因此,2009年是新农村星级管理的“深化年”、“提升年”,也是大发展的一年。全市五星村要达到100个,四星村达到300个。在工作举措上,要做到“三个强化”。

  (一)强化目标引领。升阶晋星的过程就是村庄发展进步的过程。晋星创建为村域预设了前进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工作的阶梯。每个村都要根据各自星阶情况和发展实际,对照星阶标准,寻找差距,制定升阶晋星计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和阶段工作任务。按照村民住宅、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四大功能区,完善村级建设发展规划。并进一步把规划、计划变为村民的行为指南。要狠抓关键措施,夯实工作责任,力争一年升一阶(一星含三阶),三年晋一星,使更多的村尽早成为五星村。

  (二)强化项目支撑。晋星创建需要村民的努力,也需要各类项目、资金支撑。各村要选择晋星创建工作突破口,并把完成晋星创建的关键举措项目化,争取有关部门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优先为计划晋星村安排农业重点项目,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率先实现“一村一品”。整合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向计划晋星村集中捆绑,促进计划晋星村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强化机制保障。推进晋星创建,机制保障是关键。一是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晋星创建计划的实施,并长期坚持不动摇。同时,动员引导民间资金投资新农村建设。二是建立联点包抓帮扶机制。继续坚持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企业帮扶工作制度,“四位一体”,各方联动,合力助推。三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晋星创建的检查指导、日常管理,促进工作落实。

  三、加快“四个推进”,深化星级管理

  实行星级管理,推进晋星创建,让农民得实惠是根本目的。要通过创建活动,使农民收入有新突破,基础设施有新改善,社会事业有新发展,村庄治理有新绩效。

  (一)推进农民增收年年要有新突破。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在当前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一定要把农民增收作为晋星创建的首要任务,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分类制定农民增收计划,确定年度增收目标,突出关键,坚持发展农业、扩大就业、推进创业“三业并举”,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轮齐动”,确保农民收入科学、持续、大幅增长。晋级五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0%,晋级四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

  (二)推进基础设施年年要有新改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群众需求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第一信号。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群众热切期盼有较大改善。对正在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要加快进度,使群众早日得到实惠;对列入上级计划盘子的项目,要加强联络,搞好衔接,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千方百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及早实现街巷道路硬(油)化、村庄排水渠网化、供水供电经常化、沼气厕所一体化。要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沿街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为主要内容,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扎实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以创建绿色宝鸡和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切实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搞好“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工程,把五星村、四星村率先建成生态家园。下半年全市每个行政村开发 3-5名公共卫生保洁、治安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

  (三)推进公共事业年年要有新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农民为本,着眼解决上学难,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着眼解决看病难,切实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参合率以县区为单位稳定在90%以上。着眼解决读书看报难,加快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加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信息网络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眼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制度,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使参保人数达到50万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抓好7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完成移民搬迁安居工程6000人,实现9万贫困人口脱贫。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实施“家电下乡”力度,积极兴建农村超市和连锁店,不断扩大农村消费,方便群众生活。深入开展文明户、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群众增加收入出招,丰富生活添彩。

  (四)推进村庄治理年年要有新绩效。开展晋星创建,农民满意是根本,村级组织是主体,村党组织书记是关键。要村干部培养,重点是造就一支“三好”(创业致富的好手、治理村务的好手、为民办事的好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带动“五好”村级班子建设。采取“万元年薪”、公开选聘等办法,逐步培养一批职业“村支书”,引领农民增收、农村晋星。只有“三好”书记带“五好”班子,才能切实加强村级党务、事务管理,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增加村民幸福感,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使更多的村成为富裕村、信用村、卫生村、生态村、就业村、民生村、平安村、文明村、民主村、和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