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靠太阳、靠水分、靠土壤。总之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植物是,动物是,人物更是。以上是我最近看史书读完《谢眺传》而得到的一番感慨!谢眺在我们家乡安徽宣城时是多么红的一位大诗人,同时又是多么好的一位太守呀。可是他离开宣城后仅两年工夫就被人陷害致死。可悲可叹啦!当年他才三十五岁!
谢眺(公元464—499年),河南太康人,南朝齐时的著名诗人。他出身于顶级贵族家庭(其父娶了南朝宋时宋文帝的长城公主,即前朝驸马),他自己少年好学,文章清丽,才华出众。当时的帝家王子都愿与文人打交道(当然也是有他们统治者的目的的)。谢眺很快得到皇家重用,最初做过南齐诸王(几个王子)幕下的参军、功曹道文学等官职,后转任中书郎。尤其是与随郡王萧子隆莫逆。据《南史》载:“子隆在荆州,好辞赋,眺尤被赏,不舍日夕。”甚至,萧子隆还带他一道赴任,该是何等的宠信!这本该是常人难以求得的好事呀,但这却是谢眺悲剧的开始!
人都知道,连上帝也嫉妒特别有才华的人,更何况这世界上有着数不胜数的小人之辈?谢眺受宠后,便遭到了一个特别嫉贤妒能的人的嫉恨。此人就是当时任荆州长史的王秀之!我现在尚未有确凿史料证实当时王秀之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但可以想象得出王秀之会这样想:“我王秀之是荆州史长,就是这荆州行政长官一把手。郡王爷是你的靠山,更是我的靠山。你得宠我就得失宠。我岂能容你?!”于是他就进谗言、说坏话、造舆论、放空气,尽毁谤、中伤、诬蔑之能事,无所不为。他想,不致谢眺于死地也要让谢眺滚蛋!
谢眺是位很聪明很识相的人。他知道官场如战场,官场上斗争是残酷无情的。既然一把手不欢迎我,我在这儿不可久留!于是他就写了首告别同僚的诗就离开了荆州,回到了京城。于齐明帝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谢眺被派到我们宣城来当太守。
谢眺这样做说明他很有头脑,在得意时也很清醒,也很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并不利。这从他的告别诗中显然可见。他在离开荆州时写了一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有这样几句诗曰:“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罗罗者,寥廓己高翔。”他把那些谗害贤良的小人形象地比喻成鹰隼、严霜和罗罗者,也正告那些谗言者:我走了,你们厉害你的吧!谢眺如此敏感自己的处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牢记他叔叔谢灵运的悲剧。
谢灵运(385-433年)南朝宋时著名诗人。他与谢眺虽为叔侄,但在诗歌革命运动中,他俩就象是联袂而战的亲兄弟。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谢眺的诗风,则为后来盛唐诗歌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两人成为了一代诗宗。可是,谢灵运由于才华出众高八斗,招人嫉妒起祸殃。加上卷入了皇家高层的政治斗争,先被宋少帝逐放到广州,后被地方当局扣上个谋反的罪名而掉了脑袋。六十年后的谢眺是不会忘记这段悲哀家史的。谢眺发现自己处境和叔叔当年十分相似,这也是十分危险的处境。所以,当朝庭派他到宣城来任太守,他十分高兴地走马赴任了。
宣城,这个江南名邑,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隽美的人间隹境。作为一个山水诗人来讲,那真是天赐良缘。当年 他才三十二岁,正是意气风发的锦绣年华。他那得到解脱的形体,那摆脱羁绊的心灵,有如鸟飞森林,鱼游大海的自由舒展。他在从京邑(南京)到郡所(宣城)赴任途中所作的《之宣城郡出西林浦向板桥》诗里就吟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可见他当时来宣城的喜悦心情。他一到宣城就爱上了这片土地,在他的《始之宣城郡》诗中赞美宣城是“…间沃尽地区,山泉谐所好。”可见他对宣城的山水田地自然景观充满着无限深情。
谢眺上任后就勤于郡治,劝民教士,关心农政,为官清廉的政绩和仁德常为人们所缅怀。谢眺在宣城人民心中记忆最深的有三方面。其一:建高斋。(高斋,即北楼,又名叠障楼,就是现在的谢眺楼)。谢眺来宣上任时,就在郡衙之北筑构一室,作为他理事和生活之所。因此室,位居宣城最高处,谢眺便给它命名为“高斋”。高斋建成后,谢眺置身其内,既可远眺皖南山川,又可俯瞰江城境内情景。高斋成了他“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谢诗《高斋视事》句)的理想居所。高斋建成后,谢眺诗兴大发。仅两年时间,谢眺就在此写下了大量诗篇。他的诗集《谢宣城诗集》中有四分之一是作于宣城、成于高斋的。其二:惩恶扶善。谢眺在宣时常登城楼观风景吟诗作赋。一天大早,他来在南门城楼上,突然见一恶少骑在驴上,任驴吃一老大爷菜篮子里的菜,还纵驴撞倒老大爷,反而还诬告欺官。谢眺当场将那恶少以“横行乡里,肆意欺人,无法无天”之罪,给予“责打十板,披枷示众”的严惩。从此“看门太守”的美名便流传至今。其三,人地齐名。诗人谢眺为宣城的青山秀水乐意而来,宣城的秀丽美景,由于诗人谢眺的吟咏而名扬海内。自唐代起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太守,便在他筑的高斋的的遗址上造一座二层楼台取名“北楼”(后又改名叫“谢眺楼”)。特别是大诗人李白来宣后在此楼上写下了《秋登宣城谢眺北楼》、《陪侍御华叔登楼歌》等到著名诗词。其中“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及“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消愁更愁”等诗句己成千古绝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后被清乾隆皇帝引用去作为颐和园里一景造了一座“镜桥”哩!)。李白还自称“一生低首谢宣城”,后杜甫也说“诗接谢宣城”。从此,谢眺成了“谢宣城”,宣城成了谢眺的别名。于是,历代名人贤士纷纷慕名而来,吟诗怀古,游览风光,使宣城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并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之誉。宣城境内历代先后建有“谢眺楼”、“谢公亭”、“怀谢亭”、“云齐阁”等多处名胜古迹。谢眺这位诗人、宣城这座古城,都齐名远扬。
宣城人为世代不忘这位诗人太守,所以在敬亭山上修建的“先贤祠”(先为五贤、次为七贤、后为十贤),谢眺都被列首位。可见,谢眺在宣城享受着多大的荣耀!
可是,适应诗人充分发挥的好环境,却好景不长。公元497年,他被调往徐州任行长。第二年(498年),南齐政坛上发生了一场重大政治事件。朝中的开国元勋王敬则,也就是谢眺的岳父大人,由于手中权力太大,有人告他要谋朝叛乱。皇帝正准备平叛时,谢眺的第五个小老舅派人来找谢眺,要谢眺“如同者,当往报敬则。”这下把谢眺吓呆了,他煞时间承受了“忠”与“孝”的严峻挑战!他知道要尽忠就向着皇帝,要尽孝就同泰山大人去谋反。要想“忠孝两全”是不可能的!最后谢眺没有参加岳父的叛乱。皇帝平叛后得知谢眺对他的忠心,在官员大调整的人事变动时,任谢眺为尚书吏部郎。后来此事在朝野上下引起很大的震动。岳父处死,女婿升官。马上就有人传言:王敬则谋反是谢眺告密的。谢眺有十张嘴也说不清。于是,谢眺“上表三让,”但“上不许。”就是说谢眺三次上书不接受这个官职,可是上面(皇上)不允许!这事后来弄得“敬则女为眺妻,常怀刀欲报眺”。谢眺接任吏部郎后,小心冀冀行事,然“谦挹尤甚”。想尽一切办法来解释这“我虽不杀王公,王公因我而死”之说。
几经磨难,未度春风,雪厚霜又增。公元499年朝中又一场宫庭斗争把谢眺卷了进去,谢眺不愿同谋,反被那一班人为杀人灭口而“连名启‘眺扇动内外,妄贬乘舆,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等数条莫须有罪名,将谢眺不由分说打入大牢。随即在大牢中将谢眺迫害致死!
呜呼!一代诗坛上的宗师,一颗中国文化银河中的巨星就这样陨落了。同一个诗人、同一个天才,在不同的环境中,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命运!
读完谢眺的故事,我顿时惋惜地叹道:“谢眺大人,您真不该离开我们宣城 !”读完谢眺的故事,不由得让人掩卷遐思:如今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何等的重要啊!
谢眺离开宣城是一个悲剧
评论
3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