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方早报》发表《福利国家究竟是什么》后,王建勋先生撰文加以反驳,指出我所谓福利国家人均GDP高于美国的资料来源不明,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美国比大部分福利国家要高。并且在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社会流动等等方面,为美国进行了全面的辩护。
我首先要感谢王先生的雅量和批评。这样摆事实讲道理的辩论,目前在国内越来越少。我出于珍惜王先生表现出来的公共精神,简单对他指出的问题加以澄清。
我根据的材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美国CIA的数据也大同小异。根据这些数据,福利国家确实高于美国。但如果象王先生说的那样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来衡量,美国确实高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购买力人均GDP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却有不少误导性。美国之所以按购买力算的人均GDP比福利国家高,一大原因就是生活水平比较低,东西便宜。欧洲的许多生活质量,在美国并不能享受到。大家一谈美国总觉得富不得了。其实南部、中西部许多地区比欧洲落后不少。这就象陕西的物价比北京上海便宜一样。
王先生还说:“在比较福利国家与非福利国家人均GDP高低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福利国家人均GDP较高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为此他举出挪威的例子。但是他忘了,我所举的大部分福利国家,人口密度属于世界最高的地区。比如,以每平方公里人口计,荷兰为395,比利时为341,日本为339,英国为264,德国为232,意大利为193,瑞士为176。这些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国(138)还高。剩下的丹麦(126)、法国(110)、奥地利(98),人口也非常拥挤;而美国则仅为31,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5.21)。看看这些数据就明白,许多福利国家,人口密度比美国高十倍上下,资源极端缺乏,却创造了和美国大致相当甚至更高的人均GDP。这还能说人家不如美国效率高吗?你不妨想象一下,如果美国的人口增加十倍,其人均GDP能和荷兰、比利时相竞争吗?
我们还不能忽视另外一点。大多福利国家,环境保护比美国有效得多。比如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算,美国为20.4,而日本(9.84)、德国(9.79)、英国(9.79)、比利时(9.7)、荷兰(8.74)、奥地利(8.5)、意大利(7.69)、法国(6.2)、瑞典(5.89)、瑞士(5.47)等国,排放量则不到美国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这些国家运用绿色能源,污染小但价格高,这是那里的高物价把人均购买力GDP拉下来的原因之一。但这恰恰说明那是个更高级的文明。中国是人口密集能源依赖进口的国家,当然应该更多向这些国家学习。
另外,王先生提高人口老化使福利国家不可长久。但他似乎没有意识到,福利国家现在的发展水平,就是在人口比美国老得多、被抚养人口负担大得多的前提下创造的。这岂不说明福利国家更高吗?
王先生最后说:“至于薛涌先生提到的社会流动状况,恐怕更准确的看法是,美国比大多数福利国家更接近托克维尔所说的平民社会,更加容易出现盖茨、奥巴马之类的自我奋斗成功者”。托克维尔的话,我自己文章中就经常讲。但是,那是十九世纪的事情。王先生大概受国内咨讯的限制而对最近外面的发展有所隔膜。关于美国的社会流动落后于欧洲的趋向,最近在西方还很是个新闻。《纽约时报》等美国的主流媒体不说,就连英国的《经济学人》这种一向偏美国而轻欧洲的保守派杂志,也有过专题报道。这一简单的事情,在此就不必细说了。
其实,我个人对福利国家并不迷信。相反,我一直认为美国的制度更好。可惜,我找不到足够的数字支持我的想法。所以,看了王先生大肆攻击福利国家,觉得他太想当然,出来唱唱反角,以避免所谓学术界内“知识的懒惰”(intellectual laziness)。